2017年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单选题
1. 某学生将自己某学科的嘘声失败归结为 “自己不是学这科的料”。他的这种归因属于( )。
A. 内部、稳定性的归因
B. 外部、稳定的归因
C. 内部、不稳定的归因
D. 外部、不稳定的归因
【答案】A
【解析】人们在寻找自己成败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将学习的失败归因为自己,说明这属于内部归因,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学这们课程的料,意味着这是一种稳定的归因。因此,此题选择A 。
2.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
A. 教育准备生活说
B. 教育适应生活说
C. 教育超越生活说
D. 教育改造生活说
【答案】B
【解析】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来看,教育目的论有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准备生活说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其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与“教育准备生活说”相对的教育适应生活说是主张教育是对现实生活适应的学说,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将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叫儿童适应眼前的生说环境,即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其首倡者为美国教育家杜威。其他一些进步主义教育家亦和杜威持同样观点,认为教育应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超越生活说,认为教育应该超越当前的现实社会,给予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或可能,致力于满足未来社会的社会的发展要求; 教育改造生活说,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变化。题中所述的着眼于个人继续不断的生长能力的学习目的就是杜威的教育适应生活说的观点。
3.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课程改革的代表人物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面世。下列对该书基本主张的概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强调学术标准,注重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B. 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和发现教学法的运用
C. 强调中小学教师和课程专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D. 主张任何学科都能以某种方式交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答案】A
【解析】心理学家布鲁纳以《教育过程》为名发表了改革中小学课程报告。其基本思想是:①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 ②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 ③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 ④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布鲁纳是结构主义的代表,结构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包括: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由于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构成一系列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结构,因此,教授任何一门学科,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这门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
4. 1913年,黄炎培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深刻反思“癸卯学制”颁行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问题,提出必须( )。
A. 改革普通教育
B. 发展师范教育
C. 扩大高等教育
D. 推进社会教育
【答案】A
【解析】1913年,黄炎培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对“癸卯学制”颁行以来中国教育尤其是扑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做了剖析,指出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识、技能训练队走向社会后的题目毫无用处,提出要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实用主义,提出改传统教育为近代实用教育的思想,成为民国初年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先导,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新教育改革运动。这里所说的“传统教育”指的就是普通教育。
5. 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差异性
D. 小均衡性
【答案】D
【解析】此题是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考查。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阶段性是指,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同的特征(几乎所有的孩子在这些阶段都是一样的); 差异性是指,由于人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向上的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旱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不均衡性指的是一个人自己的不同方面或者同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的比较,但是差异性指的是不同的人之间的比较。阶段性可以理解为共同点,比如思维能力由具体的逐渐变为抽象的等等。
6. 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题目的选项X 和选项Y 的被选率都是35%。研究者在分析研究结果时,把符合其意向的选项X 表述为“高达35%",而把不符合其意向的选项Y 表述为“仅占35%"。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研究的( )。
A. 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公共性原则
D. 伦理原则
【答案】A
【解析】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伦理原则。其中,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排除因研究者自身价值观、好恶、愿望等各种主观因素所致偏差的影响,力求了解事实真相。创新性原则是指教育研究应当具有高度的创造性。无论是研究课题,还是研究的视角、采用的方法、得到的结论都应当是新颖的,前人未曾谈讨和未曾获得的新发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研究应当从客观现实及其实际需要出发,在客观现象的复杂联系中,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的规律性认识,以此作为相关领域实践活动的指南,并在时间活动中进一步检验,修正完善已有的认识。伦理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尊重研究对象依法享有的一切权利,必须承担保护研究对象的责任,使其权益免受研究活动的侵害,必须保证研究结果被合法,正当的加以利用。题中所述的做法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研究结果进行表述。
7.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具有较强群众性和普及性特点的教育是( )
A. 人文主义教育
B. 新教教育
C. 天主教教育
D. 耳仔稣会教育
【答案】B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