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861语言学之现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北方方言
【答案】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
①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②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
,广西西北③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
部,湖南西北角等;
④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和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 语法功能
【答案】语法功能是指语法单位在语句中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与相互之间的组合能力。不同的语法单位,语法功能不尽相同。例如,语素的主要语法功能是构成词,词的语法功能是构成短语或句子,短语的语法功能是构成句子。语法一般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自然语法的规则,二是指关于研究语法规律的语法学。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类:词法指的是词的构造和形态的规则; 句法指的是词构成句子的规则。
3. 仿词
【答案】仿词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它是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
,还包括仿句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这种辞格称为仿词。仿词是仿拟形式之一,仿拟也称“仿化”
和仿调。它是在现有词语基础上进行仿造,要通过更换现成词语的部分语素来完成仿拟,因此仿词和被仿的词往往同时出现。形式上既保持着与原有词语近似的特点,内容上又获得新意。这种辞格给人以新鲜活泼、生动明快的感觉,又能产生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仿词可分为音仿和义仿两类。
4. 文字
【答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发展早期是图画形式,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而分成各小类。从文字最小单位可以划分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表音文字按照字符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分为音位文字、辅音文字和音节文字。从起源可以分为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拓展了语言的功能,突破了语言
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传播,书面语也因此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5. 四呼
【答案】四呼是指以唇形为标准区分韵母的四个类型。包括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
,完备十清人潘未《类音》,一直乎,合称四呼。“四呼”这一名称首见十明末无名氏《韵法直图》
沿用至今。四呼把韵母开头的发音按唇形和舌位的不同分为开、齐、合、撮四个呼:韵母不是i 、u 、ü。和不以i 、u 、ü起头的韵母属于开口呼; 韵母是i 或以i 起头的韵母属于齐齿呼; 韵母是u 或以u 起头的韵母属于合口呼; 韵母是ü或以ü起头的韵母属于撮口呼。
6. 主谓谓语句
【答案】主谓谓语句是指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从全句的主语(称为大主语)和主谓短语里的主语(称为小主语)是施事还是受事以及其间的关系等方面来看,主谓谓语句大体有五种类型:①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受事││施事——动作。②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施事││受事——动作。③大主语和小主语有广义的领属关系。④谓语里有复指大主语的复指成分。⑤大主语前暗含一个介词“对、对于、关于”等等。
7. 指事
【答案】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是中国古代“六书”之一。用这种造字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指事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如用三条线表示“三”; 一种是象形字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如“本”原义是树根,在“木”下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根的所在。
8. 义项
【答案】义项是指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它原是辞书中的术语,这里借用来表示相应的语义单位。有的词只有一个义项,有的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一个词几个义项,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别的义项不适用,因此它们存在一种互补关系。义项可以分为基本义和转义,前者是基本的、常用的义项; 后者是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
二、简答题
9. 举例说明什么是语境。
【答案】语境是指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又称为社会现实语境)。
(1)上下文语境
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流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下文
语境。
“上下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凡出现在某语言单位之前的词、语、句都是该语言单位的上文,出现在后的都是下文。但是最切近最重要的上下文却是跟该词处于同
,一个句子的其他的词或短语。例如“宏伟的拦河大坝高高耸立”“宏伟”之后的“的拦河大坝高
高耸立”都是“宏伟”的下文语境,“耸立”之前从“宏伟”到“高高”都是“耸立”的上文语境。
(2)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则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听说对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因素)。
,如在日常对话中,人们总是结合着情景语境选择词语、理解词语的。例如“这小伙子不错”
果说这话的人年龄不大,便不会用“小伙子”这样的词语称呼年轻人,选用这样的词语还带有喜爱的色彩。而且,也只有依靠当时的情景语境才能明确所指的是哪个小伙子。
10.对比与映衬有什么不同? 指出下列句子里对比、映衬的表达作用。
①我急急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
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②老三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三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答案】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映衬是用陪衬事物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例①中的“灶膛里火光熊熊”与“身体……渐渐变冷”是映衬手法,写出了钱班长忠于职守,死于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又以钱班长死于锅灶前与“有的死在战场上”、“有的死在酷刑下”对比,死的环境虽然不同,但公而无私,其死重如泰山,是相同的,两者对比,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文中的映衬和对比连用更能表现出钱班长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革命精神。
例②是先写“老三届”是“难走的山”,但是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前后相比,前者“困难小的很”,后者苦难重重。这用的是映衬手法,它歌颂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11.试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方面分辨下列各组声母的异同:
(1)g-k (2)f-h (3)zh-z
(4)b-p (5)m-n (6)q-c
【答案】(1)9一一k
同:舌根、清、塞音。
异:前者不送气,后者送气。
(2)f 一一h
同:清、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