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9新闻与传播基础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有限效果论

【答案】有限效果论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这一效果理论是对早期“枪弹论”的一种否定,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不是应声而倒的靶了。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惟一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舆论领袖等许多中介,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发挥作用,因而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弱效果论在纠正机械的“枪弹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又在某种意义上低估了传播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 子弹论

【答案】“子弹论”或“皮下注射”是对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的传播效果观念的概括。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作为大众传播强效果理论,“子弹论”带有唯意志论的色彩,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略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将传播过程简单描述为: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发送信息; 一方是分散的受众在等待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

3. 监督批评权

【答案】监督批评权是指公众对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一项权利。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传播内容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因此,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四种:

①个人的信息反馈;

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③诉诸于法律手段;

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4.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答案】“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是由霍夫兰提出的一种传播技巧。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一种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 另一种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

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前者能够对己力一观点做集中阐述,论旨明快,简洁易懂,但同时也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抗; 后者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但由于同时提示对立双方的观点,论旨变得比较复杂,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反而容易造成为对方做宣传的结果。

5. 文化帝国主义

【答案】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imperialism ),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赫伯特·席勒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和《传播和文化统治》,他描述了美国的媒介产品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入侵”。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 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由十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所以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

6. 第三人效果(第三者效应)

【答案】“第三人效应”(TheThirdPersonEffect )是由戴维森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他的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这一假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与感受有关,假设提出,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成果; 另一个部分与效果部分有关,假设提出,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这些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结果一一虽然不是很直接的效果。

二、简答题

7. 把关人

【答案】把关人(gatekeeper )理论是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通过对大众媒介“传播者”角色的研究而得出的一种传播理论。把关人又译为“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这一模式说明,新闻报道是一个对事实加以取舍的过程。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8. 简述马莱兹克模式。

【答案】马莱兹克模式是由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在这个模式中,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大众传播场就是大众传播过程

中诸种社会关系的群集和总和,他认为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显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9. 你怎样理解“媒介社会化”这个概念?

【答案】(1)“媒介社会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变革,媒介越来越带有“社会化”特征的趋势。而媒介社会化产生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社会化媒介的产生。

(2)社会化媒介迅猛发展,人们通过这些媒介仿佛营造出虚拟的社会。通过天涯、猫扑这样的论坛为人们提供话题、共建生活,通过人人网、开心网等SNS 社交网站建立熟人的社会,通过豆瓣将不同的用户以相同兴趣爱好的标签紧密相连,也通过微博为人们带来林林总总的内容与资讯。社会化媒介正逐渐编织着一张全方位、细密的网络让每个人置身其中,人们既是这张大网的消费者,也是这个虚拟世界的缔造者。

(3)社会化媒体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社会性网络下具。从这一角度的定义包含着两个层面的理解。其一,社会化媒介的本质是一种媒介,它建立在人际网络的基础之上,“关系”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二,社会化媒介是互联网技术与社会共同进步的产物,因此在本质上具有互联网平台虚拟、海量和碎片化的属性。

10.议程设置的知识能怎样为实际新闻工作者所用?

【答案】(1)对于实践中的新闻记者而言,议程设置的概念提高责任问题的重要性。

记者给新闻事件贴的标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关注与该事件有关的议题,对水门事件的分析就显示出这个道理。在竞选活动中,通过铺垫过程,媒介对某些议题的强调会使一些候选人获得选民的偏爱。媒介还可以通过强调候选人的某些个人特征而忽视另一些,来树立某种形象。

(2)对于有进取心的记者而言,议程设置研究的发现为他们提示成功的机会。

假如媒介通常都没有按重要性的比例来报道重大事件一一如芬克豪泽和朱克的研究所显示的一一这意味着现实生活中还有更重大的新闻有待挖掘。对于从事公关工作的人而言,议程设置提醒他们,为捕捉公众的注意,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一次事件是多么重要。

(3)多数议程设置研究都显示,媒介并没有像一面镜子那样按照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现实。 正如许多年前李普曼所指出的,媒介更像是探照灯,该探照灯往何处照,往往取决于在某议题上有其特殊利益的群体,取决于人们为获取注意而制造的伪事件,也取决于新闻记者本身的某些下作惯例。

11.在传播学研究的欧洲源头有哪些重要人物?

【答案】传播学研究在欧洲源头有以下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