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10 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17 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25 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34
一、名词解释
1. 反映论与可知论
【答案】反映论与可知论统一于认识论这一哲学范畴。①反映论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承认认识能够如实反映对象固有的性质和规律,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②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坚持可知论。前者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后者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坚持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2. “两种生产”
【答案】“两种生产”是指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 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族的繁衍。两种生产共同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制约和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两种生产是社会的物质生活,属于社会的物质关系。
3. 实践
【答案】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体表现在: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自觉的能动活动: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4. 社会的政治结构
【答案】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程等。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二、简述题
5. 简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案】在认识论上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它们是对立的。
(1)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物主义反映论都坚持可知论,肯定人能正确反映世界。彻底的唯心主义坚持的可知论与唯物主义可知论有原则的区别。在这些唯心主义者看来,世界本质上是精神,精神认识世界,即精神的自我认识。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不可知论并不直接否认主体之外的客观世界,但它回避世界就其本质而言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例如:英国哲学家休漠认为,人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能知道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它可以引起人们的感觉,但是人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3)不可知论怀疑人的认识能力,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所以一直受到旧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的批判。但是他们对不可知论的批判都是不深刻的,没有对不可知论做出令人信服的驳斥。只有马克思主义运用实践的观点才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实践之所以成为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实践的成功能证明我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世界上只存在现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6. 为什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答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建立起来。例如,石器工具的生产力就只能建立起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大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无法在石器时代建立起来的。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在生产力发展变化的一定限度内,原来的生产关系尚能容纳它,因而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当超过一定限度,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时,生产力就会突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使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无论生产关系怎样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它迟早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7. 革命要具备怎样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才会发生?
【答案】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性环节,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旧的上层建筑又极力维护旧的生产关系时,就必须通过社会革命调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区摧毁社会发展的障碍。因此,革命需要具备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才会发生。
(1)革命产生的客观形势列宁在讲到革命的客观形势时说:“统治阶级己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上层’的这种或那种危机,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危机,给被压迫阶级不满和愤慨的迸发造成突破日。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由于上述原因,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些群众在‘和平’时期忍气吞声地受人掠夺,而在风暴时期··,…促使他们投身
于独立的历史性行动。”没有革命的客观形势,就不可能爆发革命。
(2)革命产生的主观条件
不是任何革命的客观形势都会引起革命。有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再具备革命的主观条件,才能引起革命。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形成足以推翻反动政权的强大的革命力量,就是革命的主观条件。对于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来说,促使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党。
综上所述,革命是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8.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
【答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过程。
(1)时代背景
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结束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从此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中国向外国学习、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提供了机会和条件。那时追求进步的中国人无一不热心于向西力一学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传播过程
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就有人用节译或转述的方法,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然而这些介绍既不系统,又缺乏准确性。到了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如李大钊开始认真地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经在中国传播,便逐渐被中国人民所接受,为广大的先进知识分子所认同,成了先进分子认识中国和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9. 简述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答案】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含义
①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承认认识对象及其变化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和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拓展和深化,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②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即人类认识能够正确地把握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