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热媒介”和“冷媒介”
【答案】“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对这两种媒介的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能根据他的叙述进行推测。一种解释是:“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它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说明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2. 群体压力
【答案】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
3. 培养理论(cultivationtheory )
【答案】“培养理论”(cultivationtheory )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涵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 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4. 新闻与宣传
【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
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新闻与宣传又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和宣传两种传播行为是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的,新闻和宣传存在以下共同点与联系:新闻事业脱胎十宣传活动; 新闻与宣传同属于大众传播; 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5. 信度、效度
【答案】信度是指可靠性,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也指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变量。换言之,信度是指同一或相似母体重复进行调查或测验,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测出变量的准确程度。换言之,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工具能准确、真实、客观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二、简答题
6. 微博在公共事件上的作用。
【答案】微博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网络信息传播工具,微博的开放性、低成本、即时性、互动性似乎也注定了它是一种适合社会公共事件传播的媒体。从近几年的“郭美美事件”、+7·23温州动车事故’,、“雅安地震”“陕西表哥’夕、“玉树地震”等公共事件都因为微博这一新兴的媒体平台而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微博也被网友评价为“最具有杀伤力的舆论载体”,它表现为由普通的民众临时客串起来的新闻记者,赶在传统媒体和政府新闻发布的前面,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信息,并对这些社会公共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同时网民通过“Follow" (跟从)链接建立微博客的圈子,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微博的一次次快速出击,让它在社会公共事件报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起到了其他传统媒体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快速传播,实现零时间传递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与手机捆绑后的微博显示出来的在场传播效果,超过任何其他媒体,其表现出来的实时性、参与感以及便捷性,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传递。正因为即时性的特点,让微博往往成为第一时间发布第一手信息的媒体。
(2)信息内容充分详细,多方面报道事件始末,并能有效搭建救助平台
微博内容不受传统媒体时间、版面或者是自身立场的约束,也没有特定的新闻稿的格式规范。微博信息可以实现全方位、立体地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多元化报道,而且不同的用户代表着不同的角度,可以从多方面还原事件的始末,揭示真相和事实。
(3)有助于搭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平台
如玉树地震发生后,微博的相关信息中,受灾地区道路天气状况、缺乏救援物资、地震防护知识等被高频率地发布。微博信息短小精悍,适合多次传播,遇到突发灾情,需发动群众力量时优势很明显。
(4)满足群众知情权,避免谣言传播,从而引导舆论力一向
微博上的用户来自不同的社会领域,在突发事件的态度上提供不同的声音,让大众不仅仅从主流媒体上获取信息,降低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微博是一个平民平台,任何人都拥有发表言论的权利,彼此探讨,形成互动。
(5)强大的舆论监督能力,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
由于微博融合了多种媒介元素,传播信息比传统的新闻媒体更加方便、自由和快捷,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和约束较少,因此可以成为广大民众发布内容并且彼此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从而广大民众也成为公共舆论的监督者。例如在“陕西微笑表哥”事件中,微博就成为了一个舆论监督的平台,关注这起公共事件的网友利用微博实施舆论监督。微博以其特有的快速信息传播能力和自由组织能力,使得很多信息通过微博发布出来,发挥其独特的舆论监督功能。在曝出微笑表哥的照片后,网友首先质问其为何发笑? 杨达才表示:“当时气氛紧张,自己的发笑是为了缓解一下气氛。”然后又有网友提问关于其戴名表的问题,他回答说“自己是名表控,一年收入有十七八万,老婆上班,儿子和儿媳也上班,家里没有经济负担,用自己的工资共买有五块名表。”但是随后网友便将他的第六、第七、第八乃至第十一块名表悉数暴露出来让其哑口无言,并且还曝出表哥的眼镜、腰带、皮鞋等也是价值不菲,而这与之前他自己所说的工资数额相矛盾。
7. 罗杰斯(E.Rogers )的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ofinnovations )把个体采纳创新的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他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哪几类?
【答案】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事物,如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等,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扩散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
(1)创新扩散中个体采纳创新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①了解一一了解实际是对新事物的认知,了解一项创新的有关事实。这一过程中,大众传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力。
②劝服一一是指人们在了解到新事物及意义价值之后,对它进行评估,衡量它的优劣利弊。在此阶段,人际传播的作用最大,决定着一项创新能否扩散。
③决策一一经过了解和评估后,人们对一种新事物便形成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决定采纳还是拒绝。
④证实一一人们在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决策后,设法寻求信息资料以证明自己的决策正确。
(2)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做五类,以区分对创新采用率不同的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 ①革新者一一大胆,热衷于尝试新观念,比其同事有更多见多识广的社会关系。
②早期采纳者一一地位受人尊敬,通常是社会系统内部最高层次的意见领袖。
③早期追随者一一深思熟虑,经常与同事沟通,但很少居于意见领袖的地位。
④后期追随者一一疑虑较多,之所以采用创新通常是出于经济必要或社会关系不断增加的压力。
⑤滞后者一一因循守旧,局限于地方观念,很多人比较闭塞; 参考资料是以往经验。
同一创新事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被采用的速度、取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的作用。此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