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互联网络是怎样兴起的,它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案】互联网的酝酿、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技术和物质准备阶段(1968年以前)
包括:A. 计算机技术; b. 通信技术; c. 网络技术。
(2)初具雏形的ARPANET 阶段(1969-1985
1982年,美国国防部宣布将TCP/工P 协议作为标准,要求所有接入APANET 的计算机网络必须采用这一协议。1983年,TCP/工P 被许多计算机网络所接受,成为了网际互联网络上的标准通信协议。这是全球互联网络正式诞生的标志。
(3)在科研教育中发展的NSFNET 阶段(1986-1992
阿帕网和工CP/IP技术的成功,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认识到网络将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1986年,名为NSFNET 的高速信息网络建成。从网络技术或使用角度来讲,在万维网诞生之前,因特网的使用范围仍然不广。直到1993年万维网开始推广,才真正使计算机网络“飞人寻常百姓家”。
(4)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的因特网阶段(1993-)
商业化的运作和万维网的推广,带来了因特网的历史性飞跃,使得它在通信、检索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世界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传统媒体、政府部门、军队、政党、宗教团体、工商企业和家庭个人,纷纷上网。1995年是因特网发展的关键一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不再向因特网提供资金,因特网从此完全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2. BBC 享有较高声誉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BBC 是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创始人是约翰·里思,他被后人尊称为“BBC 之父”。BBC 拥有较高声誉的原因如下:
(1)非常讲究宣传报道的技巧
“美国之音”在冷战和60年代强行推销西方的“自由”及生活方式,公开号召共产党国家人民暴动,在新闻的取舍上以我划线。英国广播公司则不然。早在二战前,BBC 就从长远利益着眼,强调建立真实可靠的声誉。在二战期间,英国广播公司遵循着报道事实性新闻和平衡性新闻的方针,对不利的战况也进行比较真实的报道,进而吸引了大批的英国、欧洲及世界各地的听众,甚至德国人也相信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战后BBC 继续保持了这种传统,既报喜也报忧。BBC 还注意报道对象国的各种新闻,这样,听众们往往认为BBC 的报道就是事实而不是宣传,从而在各
国听众中建立了持久、广泛、真实可靠的声誉。
(2)讲究时效性
它的英语新闻节目昼夜不停地对外广播。一旦有重要新闻随时可以插播。BBC 认为一家电台如果不能及时地提供最新的消息,则肯定不能赢得听众。在这一方面,英国广播公司常常夸耀两件事:一是斯大林逝世,它的消息播放在苏联之前; 二是苏联首次发射地球卫星,在苏联未公布之前,BBC 便将发射成功的消息连同该卫星的无线电联络信号的录音抢播了出来。另外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的消息也是英国广播公司最先播出的。久而久之,英国广播公司自然而然对听众产生了一种吸引力。
(3)开辟多种新闻来源
英国广播公司的国际新闻主要来自自己的驻外记者。目前它在世界二三十个国家和地区派有常驻记者。广播侦听,也是BBC 新闻的来源之一。
(4)重视听众研究工作
为了加强广播的针对性,BBC 在听众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它的专业机构听众研究处拥有几百名工作人员和编外人员,他们经常研究BBC 各种广播节目的收听效果和收听对象者们的各种背景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编辑、调整节目。
3. 恩格斯曾经指出:“诽谤法、叛国法和读神法,都沉重地压在出版事业身上……英国的出版自由一百年来苟延残喘,完全靠政府当局的恩典。”请结合英国报业的史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恩格斯所指的“一百多年”,贯穿整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不同时期英国报业发展的史实来看,恩格斯的话贴切地道出了出版自由在英国的虚弱和抗争。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须经过特许,否则禁止出版。1557年,玛丽女王下令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规定只有经过女王特许的印刷商才能成为公司的会员,只有公司会员和其他特许者才能从事印刷出版。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独立为皇家出版法院(即“星法院”),以加强对出版活动的管理。
(2)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英国的统治地位。但这场革命是以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妥协告终的,因此,资产阶级报业所受的栓桔并没有完全解除,
政府控制报业的主要手段有征收“知识税”、实行津贴收买以及运用法律制裁。其中,18世纪英国法律对出版事业的制裁有四种名目,即叛逆罪、煽动诽谤罪、侵犯国会特权和总逮捕令。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激进报人威廉·柯贝特因攻击政府腐败,以诽谤罪被判徒刑2年并罚款。17, 18世纪因触犯煽动诽谤法而被判刑者为数甚多,有成百上千名报刊发行人、文章作者、印刷者、贩卖者被判处徒刑与罚金。
政府采取以上种种手段限禁与控制报纸出版,“诽谤法”、“叛国法”和“读神法”经常被用来惩罚出版人,结果就使政党报纸(政党机关报与政党、政府津贴的报纸)居于统治地位,整个报业长期发展缓慢。
4. 简述《美国之音》对外宣传的几个历史阶段及主要宣传手法。
【答案】(1)《美国之音》的成立和发展
①《美国之音》成立于1942年2月,是美国政府对外设立的宣传机构,其下拥有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总部座落在首都华盛顿。美国之音是世界第二大的广播机构/公司,仅次于英国广播公司,其全球影响力也仅次于英国广播公司,每天以44种语言向世界各地广播。内容包括新闻时事、专题节目、英语教学节目、美国流行音乐与反映美国政府立场的社论,是知名的国际广播之一。
②“美国之音”初创时隶属美国战时情报局,1953年起归美国新闻署领导,经费来自政府拨款。“美国之音”在继续传统演播方式的同时,已经开始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向人们发送新闻。
(2)《美国之音》对外宣传的几个历史阶段
①成立之初,主要从事战争宣传。
②二次大战结束后,主要进行反共宣传。
③以后逐渐将重点转为阐明美国政府的政策,宣传美国社会和美国生活方式、报道国内外新闻及时事评论等,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包括新闻、时事分析、评论、新闻专题、音乐、艺术、科学、体育及各种英语教学节目等。
(3)《美国之音》的主要宣传手法
①蛊惑人心。
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反共和利用所谓“民主”、“人权”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一直是《美国之音》的基本内容和手段,《美国之音》经常播出美国当权者们的反共言论。
②情感体验。
利用听众的情感体验,来加强对他们的影响作用,以达到宣传的目的。这是《美国之音》长期以来的宣传手法之一。
③对听众造成心理压力。
《美国之音》认为,由于听众对于外部加给他们的行为方式总是相当被动和消极的,因而为了实现宣传的多种目的,就必须在宣传中利用心理压力,对听众从心理上不断施加影响。
④影响听众的潜意识。
《美国之音》认为,运用影响潜意识的方法可以降低人们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阻碍宣传发挥作用的各种困难得以消除。用这种宣传手法战胜某些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渗人他们的潜意识,降低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形成一种客观公正的假象,取得他们的信仟。
⑤用暗示法造成听众错觉。
《美国之音》从宣传心理出发,认为可以利用人类的弱点,应用暗示影响的原则,有效地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暗示法是《美国之音》改革宣传手法的主要心理学依据之一。
⑥新闻与评论分离。
把新闻与评论分开的手法,是使《美国之音》改变形象的一项重要措施。分离是一种假象、种手法。只不过是把意图隐蔽起来,手法更加巧妙罢了,起到“增评加注”的作用。
⑦有目的地选择与编排新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