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的物理教育工作迎来了崭新的局面,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都会认为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跨度大、难学,因此便出现了“台阶”现象。其中初高中物理教材存在难度的梯度是导致台阶现象的主要原因。
目前关于“台阶现象”的研究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几乎没有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初高中教材难度及难度的梯度。若要准确、客观的评价导致“台阶现象”的原因,就必须对初高中教材的难度及难度的梯度进行量化,用客观数据作为最有力的说明。本研究构建了初、高中物理教材难度梯度的比较研究模型,充实教材评价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为教材的编写者和使用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本文选取人教版初高中物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将教材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初高中物理教材均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和高中物理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本研究利用史宁中教授的课程难度的模型和梯度的计算公式作为定量研究的工具,并辅以访谈为定性分析,全面的论述初高中物理教材各部分知识间难度的梯度的顺序,并依据研究的成果提出一些建议。本文主要是针对初高中物理教材均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之间的难度的梯度比较,主要分为11个板块,分别是声学、光学、功与能量、磁学、力学、电学、能源、热学、信息、物态变化和运动。研究的具体结论如下所示:
1.在教材广度方面,初中衔接章节的广度从大到小顺序依次是电学、声学(磁学)、光学(物态变化)、能源、信息、热学、力学、运动(功与能量);高中物理各衔接章节的知识广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运动、磁学、热学、电学、光学、物态变化(声学、能源)、功与能量、力学、信息;广度差的从高到低依次是运动、热学、磁学、功和能量、能源、光学、声学、物态变化、力、信息和电学。高中新增加章节广度顺序为静电场、曲线运动、动量守恒(传感器、机械振动)、气体(相对论简介、交变电流)、波粒二象性、万有引力与航天、原子结构。
2.在教材深度方面,初中衔接部分的深度从大到小顺序为电学、磁学、热学、光学、功与能量、力、运动、声学、物态变化、信息、能源。高中相应的深度顺序为运动、电学、磁学、功与能量、光学、热学、力学、声学、能源、物态变化、信息;初高中各部分知识的深度差从高到低依次是运动、磁学、功与能量、力(光)、声学、能源、热学、物态变化、信息、电学。高中新增加章节的深度顺序为静电场、曲线运动、动量守恒、传感器、交变电流(气体)、机械振动、万有引力与航天、波粒二象性、相对论简介、原子结构。
3.在教材难度方面,初中物理各章节的知识难度从大到小顺序依次是电学、力学、功与能量、运动、磁学、热学、物态变化(声学)、光学、能源、信息。高中物理各章节的知识难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电学、运动、功与能量、力学、磁学、热学、声学、物态变化、光学、能源、信息。难度差值从大到小顺序为:运动、电学、功与能量、磁学、声学、物态变化、力、信息、光学、能源、热学。
4.在教材难度的梯度方面,初高中衔接部分难度的梯度从大到小顺序为运动、磁学、功与能量、电学、声学、物态变化、力、能源、信息、光学、热学。
不足之处在于计算出的理论值和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因在于本文利用的公式是静态模型,定量分析只单纯的从知识角度考虑,并没有考虑教师、学生、教材结构等动态因素的影响。其次本文对初高中物理教材衔接章节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衔接板块间仍存在一些联系。本文对如何设置教材的难度及其梯度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最后根据研究的成果,向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提供选择性的帮助和参考性的意见。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要综合考虑初高中物理教材各板块间难度差及初中的难度值,将初高中物理教材各部分知识难度的梯度合理化,符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发展规律。对于教材的使用者特别是教师而言,在教学活动时要充分的研究和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知识的重难点和内部联系,采取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化难为易,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克服初高中物理知识难度的梯度带来的影响,并形成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