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口腔执业医师题库>药理学题库

问题:

[单选,A1型题] 解热镇痛药的解热作用机制是()。

A . 抑制中枢PC合成
B . 抑制外周PG合成
C . 抑制中枢PG降解
D . 抑制外周PG降解
E . 增加中枢PC释放

患者,男性,42岁,有胃溃疡病史。近日发现手指关节肿胀,疼痛,早晨起床后感到指关节明显僵硬,活动后减轻,经化验后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选用哪种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 对乙酰氨基酚。 布洛芬。 吗啡。 吡罗昔康。 对由甲氨蝶呤所引发的贫血者,宜合并应用()对由营养不良、婴儿期所致的恶性贫血者应选用()对缺铁性贫血者应选用() 叶酸+维生素B12。 富马酸亚铁。 维生素K1。 甲磺酸去铁胺。 亚叶酸钙。 女性,35岁,颈部增粗,伴失眠,易激动,食欲亢进半年。查体: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眼球突出,脉搏100次/分,血压130/80mmHg,CT示胸骨后甲状腺肿。该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 A.131I治疗。 用普萘洛尔治疗。 甲状腺大部切除术。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 女性,35岁,颈部增粗,伴失眠,易激动,食欲亢进半年。查体: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眼球突出,脉搏100次/分,血压130/80mmHg,CT示胸骨后甲状腺肿。为明确诊断抽血测T3、T4和TSH,预计下列哪项检查结果,与病情最为相符()。 T3略增高,T4显著增高,TSH增高。 T3显著增高,T4略为增高,TSH增高。 T3略增高,T4显著增高,TSH降低。 T3显著增高,T4略为增高,TSH降低。 T3、T4和TSH均显著增高。 硫脲类抗甲状腺药严重的不良反应是()。 粒细胞减少。 黏膜出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溶血性贫血。 解热镇痛药的解热作用机制是()。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解热镇痛药的共同作用机制为抑制环氧化物酶(COX),使前列腺素(PG)生成减少。具体机制为①解热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体温正常者几无影响。这和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不同,在物理降温配合下,氯丙嗪能使正常人体温降低。内热原可能使中枢合成与释放PG增多,PG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的。②镇痛作用。解热镇痛药仅有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对各种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临床常见的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痛经等则有良好镇痛效果;不产生欣快感与成瘾性,故临床广泛应用。本类药物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在组织损伤或发炎时,局部产生与释放某些致痛化学物质(也是致炎物质)如缓激肽等,同时产生与释放PG。缓激肽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PG则可使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提高。因此,在炎症过程中,PG的释放对炎性疼痛起到了放大作用,而PG(E1、E2及F2a)本身也有致痛作用。解热镇痛药可防止炎症时PG的合成,因而有镇痛作用。这说明为何这类药物对尖锐的一过性刺痛(由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无效,而对持续性钝痛(多为炎性疼痛)有效。但它们部分地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镇痛作用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③抗炎作用。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PG还是参与炎症反应的活性物质,发炎组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也有大量PG存在;PG与缓激肽等致炎物质有协同作用。解热镇痛药抑制炎症反应时PG的合成,从而缓解炎症。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