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下列书院中,不属于北宋著名书院的是( )
A. 石鼓书院
B. 篙阳书院
C. 岳麓书院
D. 象山书院
【答案】D
2. 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旨在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是( )
A. 初始性评价
B. 诊断性评价
C. 终结性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教学评价类型基本观点的把握程度。布卢姆依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类。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旨在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 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意在使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教与学的进展情况,故又称为进展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通过时间来区分这几种评价就可以,这道题的关键词“教学过程中”。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
3. 中国近代最早以半工半读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学校是( )。
A. 福建船政学堂
B. 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
C. 北洋大学
D. 劳工教育运动
【答案】A
【解析】福建船政学堂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地将设厂、造船和培养人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4. 明朝科举考试中,所采用的文体被称之为( )
A. 骄体文
B. 八股文
C. 策论文
D. 诗赋
【答案】B
5. 为避免灌输与说教而大量使用道德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角色认取(role taking )和主动思考的德育模式,除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外,还有( )。
A. 体谅模式
B. 价值澄清模式
C. 社会学习模式
D. 集体教学模式
【答案】A
【解析】价值澄清模式是避免观点说教并促使人们在确定较直观方面使用有道理的推理。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
6. 1905年清政府设立( ), 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A. 教育部
B. 学部
C. 国子监
D. 大学部
【答案】B
7. 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下列属于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是( )
A. 学区教育制度
B. 成人教育制度
C. 教师教育制度
D. 教师资格制度
【答案】B
8. 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
,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
机制是( )。
A. 同化
B. 顺应
C. 平衡
D. 重组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的考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来实现的。同化是指学生利用相关的原有认知经验对新信息进行解释,从而“超越给
,并生成更丰富理解的过程,根据大纲解析上的概念,同化是儿童理由己有图式把新刺定的信息”
激纳入到己有的队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当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存在偏差或完全对立时,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原有观念或完全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的过程; 根据大纲解析上的概念,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己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的不断交替出现的过程; 重组是指原有经验系统的成分保持不变,但是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
9. 在人性与教育作用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提出“性日生日成”和“习与性成”的观点,旨在强调( )
A. 人性如素丝
B. 人性无善无恶
C. 人性具有生成变化性
D. 人性具有稳定性
【答案】C
【解析】王夫之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他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所谓“气享。这种能力在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新故相推”而发展,因此人性是
,“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己成可革”的。人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旧生日成”以至于善的。王
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认为“习”在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不良教育养成不良习惯,要改变极不容易,所以必须从幼小时就注意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善成性,二是可以改变青少年时期因“失教”而形成的“恶习”。所以,在人性与教育作用的问题上,王夫之强调人性具有生成变化性。
10.明朝科举考试中,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的是( )。
A. 乡试
B. 礼部试
C. 会试
D. 殿试
【答案】C
11.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其核心思想是解决( ) 。
A. 职业学校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
B. 职业界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