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学位]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晏阳初的“愚贫弱私论”。

【答案】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平民普编都具有“愚、贫、弱、私”四大疾病,这是定县调查研究的结论。

,是指那时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识,甚至目不识丁,他们普遍认为读书所谓“愚”

,是指中国最大只是“读书人”的事,与普通老百姓无关,他们中80%以上都是文盲。所谓“贫”

,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无多数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少人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所谓“弱”

,人民的生死存亡只得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上。所庸讳辩的“东亚病夫”

,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常识,可说是“一盘谓“私”

散沙”。

因此,主张“以文艺教育以救愚,以生计教育以救穷,以卫生教育以救弱,以公民教育以救私”使农民人人都成为“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民。

2. 简述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的关系。

【答案】(1)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的联系:

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来说,社会关系是通过社会行动和社会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在某一社会生活(社会活动)领域中进行多次交往,进而形成某种较为固定的交往模式,这就是社会关系。这样看来,社会行动与社会关系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只有在社会交往(相互的社会行动)中才能形成。同样,当一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之后,它就会对人们的社会行动产生规范的作用,即社会关系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相互作用提供了“模本”。可以说,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有强烈的依存关系:社会关系以社会行动为内容,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为形式; 没有社会行动的社会关系和不受社会关系指导的社会行动都是不可理解的。这也就是说,将社会行动与社会关系分离开来只是某种研究的需要。

(2)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的区别:

①社会关系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元素,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社会关系不是指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联系。社会关系是从更加概括和抽象的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的行为模式,比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等。

②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韦伯区别了社会行动的类型,力图说明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理性化过程。

3. 在对社会不平等的解释上,精英理沦与马克思阶级理论存在着哪些差异?

【答案】精英理论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差异主要包括:

(1)阶级是由人们在所有制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是基于社会差别的不平等; 精英则以天赋的自然差别为基础。

(2)阶级论认为,阶级关系是一种稳定性不平等,个别成员的社会流动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稳定的阶级格局; 而精英论则把个人天赋能力视为社会流动的动力,认为流动可以改变阶级格局,变稳定性不平等为暂时性不平等。

(3)阶级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努力很难弥补人们在竞争起点上的差距,各阶级间业己存在的壁垒构成了它们相互流动的障碍; 精英论则认为,个人能力可以缩小乃至弥合竞争起点上的差距,精英循环足以打破阶级壁垒。

(4)阶级论把阶级之间关系的对立性质视为社会冲突的根源; 而精英论则认为,冲突和革命的根源主要是精英循环的通道不畅。

4. 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

【答案】涂尔干(迪尔凯姆)把社会团结区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类型,用来分析所有的社会,而不是社会中的组织。

(1)机械团结社会的特征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即同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它的主要特征是:

①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差异很小,集体成员具有类似的特质,即情绪感受类似、价值观类似、信仰也类似;

②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产生分化,这样的社会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③个人的行动总是自发的、不假思索的和集体的;

④社会成员的相互依赖性低,社会联系的纽带松弛;

⑤社会同宗教联结在一起,宗教观念渗透了整个社会;

⑥要求绝对一致的压力不断压抑着人的个性,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⑦社会成员信仰、情感、意愿的高度同质性只有在分工不发达时才是可能的;

③机械团结的社会的法律特征是压制性制裁,这种法律表现了集体意识的力量,其任务是严惩那些破坏了风俗习惯和法律的个人。它把任何威胁或违反集体意识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对罪犯的惩罚不是合理地分析他对社会规范的实际破坏程度,也不考虑惩罚是否合适,实施惩罚仅仅是为了表达社会成员对集体的激情,对违反集体意识的行为的义愤,从而强化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巩固社会秩序的基础。

(2)有机团结社会的特征

有机团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主要发生在现代发达的社会。

①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由于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

②分工越细,个性越鲜明,每个人对社会和其他人的依赖性越深,因而社会整体的统一性也

就越大。分工越来越承担了原先由共同的集体意识所承担的角色。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必须依赖他人,造成人们彼此的相互依赖感、团结感和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感。

③有机团结社会的法律是恢复性的,其功能是把分化的个人组织起来,使之有序地相处,维护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即“拨乱反正,把已经变得混乱不堪的关系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

5. 简述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答案】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划分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一一尤其是成文的一一规定。

6.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有限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指导。

(2)过度控制不适当地限制了人类社会活动空间,欠度控制则不适当地放纵人们的社会行为,这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3)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

7. 社会制度有哪些主要的类型? 其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答案】社会制度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1)家庭

家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由于婚姻、血缘或认领关系而构成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其成员长期在

一起共同生活,存在紧密的经济关系和特殊的情感交往。作为社会制度,家庭主要强调的是家庭成员的结合法则和活动规定,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家庭关系和家庭活动的规范体系。广义的家庭制度包括:①婚姻制度:②生育制度; ③狭义的家庭制度。家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性需求的满足与规范; ②种族的延续; ③社会化; ④情感的温暖; ⑤经济的合作。

(2)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