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70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反思
【答案】反思是主体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或内容的思考,表现为人对思索过程反过来的思索,这是一种从后思维、间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校正纠偏式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反映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具体表现为:
(1)就在于它一般是在事情或过程发生之后进行的,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由结果追溯原因,分析事物何以发生,何以如此发生,等等。
(2)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的另一个地方就在于,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再进行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因而是一种抽象化程度更高的理性思维。
2. 真理
【答案】(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能够产生正确和错误两种不同的结果,即真理和谬误。
(2)真理的特性:事物的本性通过其特性体现出来。真理的特性在于其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和具体性。全面把握真理的特性,就是从整体上把握真理的本性。
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也被称为客观真理,这是真理之所以为真理的首要条件。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一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只是因为它们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真理当中不能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
②关于真理的绝对性或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a. 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局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
b.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 ③真理的具体性指的是具体的主观和客观在具体的条件和范围内的一致。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些具体规定,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具体的真理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在人的认识中,应当尽可能地把握住对象的一切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这是达到真理的
必要条件。但这种全面性并不在于一切方面和细节毫无遗漏的罗列,而在于它们的本质的综合,即把握对象一切方面的总和。
3. 联系和发展
【答案】(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从总体上概括客观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有方向的运动。
(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由于普遍联系形成的相互作用,引起世界的运动变化; 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和新联系,因而运动发展又是普遍联系多样化和高级化的原因。
4. 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5. 物质
【答案】物质是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
二、辨析题
6.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的同一。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自身所固有的规定性。特定的质就是特定事物存在的本身,失去了质的规定性,某物就不存在; 而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在同质范围内,一个事物的数量可大可小,并不影响某物的存在。
所以,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的同一。
7. 假象是一种错觉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和本质之间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的内部联系。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通常本质是直接的、正面的表现为现象,我们称之为真像,有些本质间接的、歪曲的表现为现象,我们称之为假象。所以,无论是真像还是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错觉是人们的一种不正确的感觉或认识,是由于主观错误导致的,属于主观范畴。因此,假象与错觉有着本质的区别。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一切社会矛盾。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任何事物、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矛盾。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2)矛盾是客观普遍的,我们要敢于实事求是的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社会矛盾也具有客观普遍性,不仅是不能回避的,也是不能消除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解决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差距拉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反对那种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
9. 唯心主义就是主张精神和理想的崇高作用。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唯心主义之所以称为唯心主义,并不是因为它推崇精神和理想的崇高地位,而是因为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中,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推崇精神和理想的崇高作用与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不是一回事,因此,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三、简答题
10.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答案】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 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4)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11.事物变化的多向性有哪些表现?
【答案】事物变化的多向性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向的运动:
(1)单一水平的运动,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之间的变化;
(2)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从有序向无序、从较复杂向较简单的变化,如化合物和有机体的分解,生命体的死亡以及一切机械的、光的、电磁的、化学的和生命的运动向热运动形式的转化;
(3)上升的运动,即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由简单向复杂的运动。其中,上升性在多向运动中占主导地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