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946美术理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美术接受是构成美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答案】(1)美术接受和消费在其现实性上是美术活动的完成。如果没有美术接受与消费,美术创作与美术作品就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任务。
(2)美术的接受与消费在潜在的意义上又同时是整个美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美术接受与消费必然以观念上的动机、目的构成美术活动的起点和开端。
(3)美术的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美术生产活动之中。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从预先构成作用出发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的概念,从美学接受对美术创作的影响方面看,“隐含的观众”既是隐含的,又是现实的。
2. 如何理解美术的基本特征?
【答案】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或平面上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门艺术。
(1)就美术创造的形象化手段来说,造型性是其主要的形态特征之一。所谓造型,就是塑造形体,我国古代画论中称为象形。造型性的特点就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平面上或三维空间里将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视觉形象固定下来,以静态方式再现世界的可视的、感性的真实存在。
(2)美术的空间性和静态性,是分别对美术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把握。美术创作是以一定实体性物质材料创造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形象,如绘画有二维空间,雕塑、建筑有三维空间。美术只能反映客观物象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瞬间的状貌,只能塑造存在于空间的静止的形态,这就使美术作品的形象具有一种瞬间性和静止性特点。
(3)美术的视觉性就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感知媒介主要是视觉而言的美术的创造和欣赏都必须通过视觉来进行。
美术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上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空间性四个方面来把握。
3. 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答案】美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
(1)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大的上层建筑的一个部门。社会事物。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美术首先不属于物质的社会关系,而属于思想它不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属于上层建筑,是竖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庞
(2)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
①首先,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美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
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美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美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②从根本上讲,美术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一条基本原则应该首先肯定下来。当然,美术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3)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4)美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美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5)美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同样的,也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4. 美术的主要门类划分是怎样的? 各有什么特征?
【答案】通常,按照使用的物质材料及其制作方法的不同,美术在广义上一般划分为工艺美术、绘画、建筑、雕塑、园林、书法、篆刻、设计等几大门类。它们既有美术的共同特性,又具有各自的特点。
(1)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是在生活领域中以功能为前提,通过物质生产手段对材料进行审美加工的一种美的创造,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工艺美术一般包括传统风格为主的工艺美术、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以及民间工艺三部分。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也正是工艺美术最主要的特点,是一种实用美术,是美化物质产品和生活环境的艺术。
(2)绘画:绘画是运用点、线、空间、光、色等艺术语言,在二度空间中塑造具体的、个性化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艺术。绘画艺术有共同的一些主要特点,首先,绘画艺术具有长于描绘客观世界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特点; 其次,由于绘画艺术的形象是静止的,它只能以瞬间的形象来反映生活和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求画面形象能够超越相对静止的时空范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绘画可分成许多种类:按照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技法来同来划分,一般可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年画、素描画等画种。
(3)建筑:建筑是用沉重的物质堆砌而成的实用性物质产品。建筑艺术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结构安排、与各门相关艺术的综合、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发挥审美功能的一种广义的造型艺术。建筑是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性,它首先是一种实用艺术,而且必须考虑建筑的坚固与美观。建筑匠师巧妙的运用建筑的艺术语言:空间、形体、线条、色彩、质感、光影等,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
(4)雕塑:雕塑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的手法,创造具有真实的三度空间的反映生活和表现情感的艺术。雕塑的主要特点,首先在于艺术形象的实体性而且要求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次,由于雕塑难于表现复杂的情节,一般也不能运用背景来刻画人物,所以要求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最后,运用的材质的特性与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具有密切关系。按雕塑的形态,可以分为圆雕、镂空雕和浮雕,按作品题材的内容和性质,雕塑可以分为纪念性装饰性和宗教雕塑。
(5)园林:园林实际上是一种环境艺术,人类以各种自然物质材料经过各种艺术处理而创造出来的环境空间,是人工创造或改造的自然,在诸多艺术门类中,具有许多独特的美学个性和艺术规律,起精神功能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许多园林艺术史家将园林划分为西方规则型园林和东方自然式园林。
(6)书法与篆刻:简单地说,是指文字书写规律和方法。从广义上讲,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文字的技巧,因而也都有自己的“书法”,但小是任何的文字书写都能成为艺术。狭义上讲,书法特指“汉字的书写艺术”。篆刻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因多采用篆书先写刻故称篆刻。
(7)现代设计:现代设计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门美术学科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5. 召唤结构在意识鉴赏中的作用?
【答案】“召唤结构”指艺术作品因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实际上,艺术鉴赏的再创造属性,正同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有待于鉴赏者去补充,填塞的空白点、未完点,它才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力,并去进行艺术再创造。倘若一部艺术品通篇浅显,一目了然,毫无内在意蕴,那么必然缺乏回味余韵,不值得去进行什么再创造了。
6. 如何理解美术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
【答案】(1)美术家是美术生产全过程的主宰,是美术作品的创作者。美术家的主体性首先体现于他作为艺术的主宰在实际创作中的地位。
(2)美术家的作用或者说职责,就是利用美术的手段和独特的方法技巧,去表达人类的情感,创造可供审美享受的精神产品,达到情感和思想交流的目的。
(3)在整个创作活动中美术家的一切行为应该是完全自由的、独立的,他在全部的艺术思维过程中具有独立的、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识别、判断、理解、分析、吸收、批判和取舍的能力和自由; 他在整个的具体创作过程中能够顺应自己对艺术的独到的理解,充分利用自己对具体艺术手段的把握,尽情发挥自己的艺术意志,以最终创造出完美的艺术作品,他对自己的创作成果拥有自主权。
(4)美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表现自我的真诚、善良和美好的艺术意志和艺术愿望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术创作就是美术家“表现自我”的实践活动。
7. 怎样理解美术的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1)美术的审美教育就是使人们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接受,获得更为丰富的对世界、人生、社会的审美经验,从新的角度和立场来观察、理解、体验生活与生命。
(2)美术审美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寓教于乐”,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使人们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