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7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辨析题
1. 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就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种说法对吗?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①动因: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
②含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③途径:
a.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b.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③实现产业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实现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
④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是在资本原始积累发生以后,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就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2. 错误的认识也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主要理由如下: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2)无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正确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而错误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歪曲的反映。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正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存在偏差和错误,错误的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仍是对客体的反映,因此,题目观点是错误的。
3. 邓小平说自己有个发明,就是“干什么事情之前不要争论,干了再说,让实践证明一切”,这说明争论、论证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一一社会实践。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2)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①人的实践活动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把实践的规律印入人脑,经过思维的抽象、提炼和概括,内化为思维的规律,成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式”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人的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并逐步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因此,逻辑证明便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②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以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的计划、方案。这就是逻辑证明发挥作用的过程。
③但是,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因此,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不能作为与实践并列的标准。
④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而逻辑证明只是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所以,实践具有最终检验和证明作用,但必要的争论和理论论证也是不可缺少的。
4.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
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革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变革后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性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变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变革过后的生产力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那么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是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规律的错误运用,是会对生产力带来破坏的。这己为实践所证明。
5. 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也充分看到了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是英雄史观的观点,是错误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创造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而英雄人物则起到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1)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①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②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作用,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6.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
(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①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②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