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武汉科技大学200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答案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摘要

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第小题8分,共32分。)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研究的问题是非常多的,而且对同一个问题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这就使哲学的问题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况。恩格斯在反思哲学发展史后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思维或存在(精神或物质、心或物等)何者是本原,何者是派生?或者说,何者是第一性的,何者是第二性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即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或者说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对此作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论的标准。凡是主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或者说,思维能认识存在的哲学,就是可知论;否则就是不可知论或怀疑论。绝大多数哲学,或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或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认为存在是可以认识的。但也有少数哲学如休谟哲学和康德哲学即认为思维是不能认识存在或不能彻底认识存在的。

2、反映论

答: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说,所有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的观点。反映论包括三个观点:第一,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唯一对象;第二,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不同的。旧唯物主义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因为它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不了解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不了解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因而是一种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马克思则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将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创立了在实践基础上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消极、被动、直观的局限性。

3、人的本质

答:马克思从人在实践中获得其他动物无与伦比的改造世界的智能来揭示人的“本质力量”。他不再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肉体,把肉体只还原为自然的进化,也不再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思维,为思维预设超验的来源。他通过“社会实践”概念论述人的本质。唯物史观的“社会实践”概念为说明人的本质,为自然主体和意识主体的统一,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关系中的人,必须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关系中才能把握到人的真正本质。因此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历史上人的学说的变革。马克思关于人的科学理论,有着一系列鲜明的特点。第一,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统一了人的本质体现在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中的相互联系。第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第三,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如果肯定劳动生产是人所以成为人的根本基础,那就必须承认人是由自己的活动所创造的,人的本质也只能在自己的活动的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展开。第四,人的本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4、英雄史观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