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鸿都门学
,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答案】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
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规模曾发展到千人以上。鸿都门学的创办是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爱好有密切关系。由于汉末宦官集团政治势力的膨胀,太学生站在官僚集团一边与宦官集团展开斗争。宦官集团便投汉灵帝所好,怂恿灵帝办鸿都门学,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鸿都门学的学生由地方长官或朝中三公举荐,大多在政治和爱好上与汉灵帝相投合。学校专以尺犊、辞赋、字画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毕业后多封以高官厚禄。因此,它受到官僚集团的猛烈抨击。鸿都门学的学生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但鸿都门学本身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旱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2. 庠序
【答案】庠序是中国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后来用为一般学校的通称,痒相传起源于虞舜时
,庠就是养育教育的意思。序起源于夏,有东序、西序之分,是当时贵族子弟习代,一称“米廪”
射的地方。《孟子》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
,对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开办库序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3. 社学
【答案】社学是元、明、清三代设立于城乡的地方学校,有官立、私立等多种形式,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民子弟入学,以学习《孝经》、《论语》、《孟子》等为内容。明承元制,于洪武八年即1375年下令广为设置,以15岁以下儿童为对象,内容增《御制大浩》、明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清初亦令各直省府州县广设,每乡一所,以通晓文义,品行谨厚者充任社师。
4. 民办公助
【答案】民办公助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小学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普及教育过程中沿用此政策。《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于199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最核心的精种实质是“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
,就是利用公理”的十六字方针,也即确立了“民办公助”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所谓“民办公助”
众和政府资金适度地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公助又可分为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显性资助就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办学方向及其社会效果等实施检查、评估后,以注册的学生数为基本依据,给予民办学校直接的拨款资助,而隐性资助则指对民办学佼于合法范围之内的经营所得、学校房产、社会捐物捐款等方面给予减免税收。
5. 浩然之气
【答案】浩然之气是指盛大刚直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指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般来说,“气”多指人的意念或情绪,是不同于理智的心理因素。孟子认为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
,不待外求。后世理解为一种崇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纯由内心“集义所生”
高的道德情操的精神境界,孟子把养气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养气主要是培养意念和情感。孟子强调理智与情感的统一,认为理智清醒可以控制不健康的情绪情感,健康的情绪情感可以帮助保持清醒的理智; 相反,理智混乱很难保持健康的情绪情感,不健康的J 清绪情感也会扰乱正常的理智。
6. 朱子读书法
【答案】朱子读书法是关于朱熹读书原则和方法的总结。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他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①循序渐进是强调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和步骤,反对贪多务广; ②熟读精思是说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勤十思考; ③虚心涵泳指读书时要探明原意、独立思考、勤苦奋进、保持虚心; ④切己体察指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还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⑤着紧用力指读书要有坚持不J 解,勇往直前乃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读书精神; ⑥居敬持志指读书时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要树立远大的日标,明确读书的目的。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他的读书经验,很有见地,后人依据他的读书法,订立了读书程序,在封建教育实践中影响很大。但我们在考究朱子读书法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他所说的“书”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道德教育方面的“圣贤之书”; 一是他的读书法不曾注意到书本知识和实际调查的配合,更谈不到实验或实践。
7. 工读教育思潮
【答案】五四运动时期的工读教育思潮有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工学并进、工学兼营、工读互助、手脑并用等多种提法。它主张通过读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
合,实现改造不合理社会的目的。工读教育思潮的提倡者有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有无政府主义者李石曾、王光祈,还有一些寻求改良社会道路的青年。提倡工读的人还组织过一些工读团体进行实验。工读教育思潮特别是其中的勤工俭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8. 《大同书》
【答案】《大同书》是康有为在晚年出版的一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全书约20万字,共30卷,分为10部。在书中,康有为构造了一个大同式的社会理想蓝图,没有国家、没有阶级、没有家庭,全世界人类尽为平等,是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在大同社会中,
,分阶段进行教育,男女平等接受教育。全书从大设“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同社会的政治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以至社会道德风尚等方面,详细而系统地描绘了康有为理想中的未来人类社会的美景。《大同书》里的教育理想,虽然也反映了一些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德育方面,含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但是总体来说,其实质是以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为蓝本而加以理想化,甚至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虽然在当时不可实现,但是也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成分和科学的内容,如男女平等教育、义务教育、注重年龄特征、强调校舍的选择等。
二、辨析题
9. 当学生学习失败时,教师只需要引导他做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答案】错误。
成败归因理论以维纳为代表,他认为人们在寻找自己成败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不同因素,会有不同的动机效果。如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以后还会进一步努力; 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下,以后就不会去尝试。
激发学生动机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消极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我作努力不够的归因。在韦纳归因模式的四因素中,努力因素对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特别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因为努力因素不但可以变化,而且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在改变行为结果的诸多因素中,努力因素是个体最能把握的因素。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业的成败与他们的努力程度密切联系,并引导学生对学业的失败多作努力不够的归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当学生把学业失败归因为基础差、学习技能差时,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只要努力,以前的知识缺陷落差是可以补上来的,基本的学习技能也可以通过训练进行补救的。”当学习遇到挫折时,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努力不够的归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而是更加努力直至成功。教师在强化学生作努力归因的同时,还要强调努力带来的成功同时也是能力的体现。
但是只作努力归因是不够的,尤其当学生己经十分努力但无法成功时,努力归因不仅不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