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915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宏观经济政策时间不一致性。
【答案】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时间不一致性。
时间小一致性指决策者提前宣布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然后在这些预期形成并发生作用后又采用不同政策的倾向。决策者违背自己以前做出的宣言,主要是由于决策者有改变政策,不履行诺言的激励。举例:假定中央银行宣布采取低通货膨胀政策,公众相信了这种承诺从而同意不增加货币工资,这时由于中央银行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处于了一个更好的处境,因此中央银行就有了采取提高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的政策的激励,从而使政策前后不一致。
考虑到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固定政策规则优于斟酌处置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概念不仅使宏观经济政策争论的焦点转移到了积极干预政策是否有效的问题上,而且向人们揭不,建立对规则的信任比具体的规则本身更为重要。
2. 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其中,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丰富,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因此,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人均产值或收入的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也不一定意味着发展。20世纪60~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即使在经济增长速度很高的情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并
没有取得社会经济的普遍进步,反而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的现象。
虽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指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但经济增长一般是指经济发达国家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理论则专门研究一个国家如何由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因而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3. 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有何影响?
【答案】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 反之,则小。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
(1)IS 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如图所示,在LM 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 曲线越平坦,LM 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 曲线越陡峭,LM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图IS 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LM 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如图所示,当IS 曲线的斜率不变时,LM 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图 LM 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二、分析和论述题
4. 论述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答案】(1)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
乘数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乘数原理说明了各种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对某一部门的需求(支出)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设第一部门最初增加的支出为,并且设各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刀。则第一部门增加的支
出会使消费需求增加
要增加,从而又引起第一部门的收入增加了,并且第一部门的收入中又的消费,于是,第三部门的收入又增加了,第三部门的收入中又要增加
和国的消费。这种收入增加带动消费增加,消费增加又带动收入增加的变动将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不断地循环下去直到国民经济再一次达到均衡,此时整个国民经济部门所增加的总支出为
民收入△Y
为
,其中,
加量的,因为边际消费倾向0<β<1,所
以即为乘数,表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Y 是自发支出增倍,并且在这里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 边际消费倾向越小,乘数越小。
(2)乘数原理发挥作用的条件
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即社会中存在过剩生产能力。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
②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要假定它们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要小得多,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从而会部分地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
③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假使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抑制投资,使总需求降低。
④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收入增加会受到限制。
5. 假设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项债券增加调节宏观经济,那么:
(1)中央银行这一行为通过哪几个环节最后对总需求施加影响?
(2)在各个环节上会遇到哪些可能的干扰?
【答案】(1)债券增加说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从而向市场注入了基础货币,进而增加了经济总需求,起到了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这一政策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在保持物价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会导致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在货币需求来不及迅速调整的情况下,货币市场的均衡被打破,有超额货币供给存在,因而市场利率会下降。由于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因而利率下降必然会导致投资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加经济总需求。
(2)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可能遇到以下干扰:
①货币供给增加通常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甚至可能是同比率的上升,从而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不变。货币市场仍维持均衡,这样就达不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②当经济处干极端凯恩斯区域时,人们的投机需求无限大,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只愿意持有在手中,因而利率不变; 这时货币政策也会失效。
③当投资对利率没有弹性时,利率下降但是投资需求没有增加。
④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时滞也会影响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较长,需要经过较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