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73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正确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答案】(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是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利益服务的。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b. 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c. 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d.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历史局限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主要表现在: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干预不可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人民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b. 国家调节不可能根本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消除经济结构的失衡;

c. 国家对分配、工资的调节及福利政策等不可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等问题;

d. 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也不能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没有从本质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它对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

2.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答案】(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①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②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③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④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规避不良影响,利用经济全球化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的附属。

3.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案】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下: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已经认识到了商品的二因素,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大卫·李嘉图甚至已经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量,而不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区分劳动的二重性,所以不能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不能明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不是从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来解释价值,而是从该商品所换来的另一种商品包含的劳动量来解释该商品的价值; 小理解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如何决定的。结果,在价值的形式、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源泉和价值量的决定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混乱和错误。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一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分析中得出的,但是如果撇开其中的制度因素,它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演变和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揭示。

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4. 联系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答案】(1)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列宁在谈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