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610文艺学综合基础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审美经验

【答案】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它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题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它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体系,而不是主体的意识或精神。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人生实践性是其根本性质之一。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2. 余味

【答案】余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术语,形容事物的性情未尽。中国文自古就有以味喻诗的传统,许多文人学士在鉴赏文学艺术时,把味觉艺术引申到诗歌美学领域,以味作譬,阐释艺术美学中抽象玄奥的道理。自陆机《文赋》以味喻诗文之后,后继者蜂起,渐而形成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味喻诗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或称之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流派一一滋味说。

3. 大众文学

【答案】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4. 叙事学

【答案】叙事学是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的一种学术思潮。“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它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5. 《S/Z》

【答案】《S/Z》是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的重要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他原来所奉行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方法,不再把文本看作封闭的静态结构,而视其为能够给读者以再创造的想象的、开放的、动态的意象,这在方法论上开始了后结构主义潮流。巴尔特认为,文学作品是山五种信码构成的:释义信码、寓意信码、象征信码、选择信码、文化信码。这些信码组成一种多义性网络。

6. 纯文学

【答案】纯文学是近现代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文学主张。纯文学论者主张艺术至上,认为艺术本身就是目的,他们反对文学中的道德因素和理性因素,否定文学的功利性、社会性,将文学看作个人的消遣。纯文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康德等人关于审美活动非功利性的论述。1873年,英国佩特在《文艺复兴史研究》一书中,提出艺术是生活的目的,表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其后的王尔德、叶芝等人也有类似的主张。

7. 文学风格

【答案】风格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某人的个性、作风、气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特点。在文学理论中,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文学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文学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8. 气盛言宜

【答案】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的观点,认为“气,水也; 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既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气与德有关,但不同于德,它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经过长期的涵养,从雄厚的内部积累中所产生的卷舒自如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上看,它主要指的是作家自由驱驾语言的能力。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文道合一”的观点,他把作家的文采看作是其内在德行的必然表现,即提高文学才能必须以修德为基。

二、论述题

9. 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答案】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审美动机

即人们常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是读者希望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 俞h5}, 并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人永远有着向往自由、积极进取、追求完美的天性,有着力图超越自身而趋向崇高的欲望。优秀文学作品中潜在的无限想象空间,真挚的情感境界,美妙的人生理想,正可以满足读者的这种期待心理。

(2)求知动机

即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许多革命领袖,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注意的是作品中涉及的与当时的政治斗争、革命斗争有关的内容; 某些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有时也借助文学作品来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典章制度、民俗风情、文化变迁、医药农工等有关知识。

(3)受教动机

即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曾力图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探寻生活的航向,求索人生的答案,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以求成人成才,其中体现的便是这样一种受教动机。

(4)批评动机

这主要表现在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与普通读者不同,这些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

(5)借鉴动机

这主要表现在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中。这些读者,常常是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因此,对于自己特别崇拜的作家及作品,他们往往会反复阅读,仔细揣摩,甚至摘录抄写,记忆背诵。

10.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案】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在此一发现之前,作家都有相对长久地沉思于某一事物的心理经验。蓦然领悟的发生,只不过是内心经验酝酿后从阂限下破土而出。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对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的眼光和非凡的观察力是和他的内在蕴藉有关的深层心理内容的外射。他之所以能在此事物中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是彼时彼境的需要、情绪、态度、价值观和凝聚成团的早先经验等许多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无意导向。

(3)艺术发现是对外在事物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