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商业大学财务会计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持续经营假设
【答案】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进行清算。从企业经营的存续时间来看,存在两种可能:
(1)企业在近期可能面临破产清算;
(2)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不同的可能性决定了企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
企业可以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使用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依照原来的偿还条件来偿还它所负担的各种债务。会计核算上所使用的一系列的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前提基础上,从而解决了很多常见的财产计价和收益确认问题。正由于企业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企业才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收入或费用的标志,而不以是否收或付货币资金为依据。由于企业持续经营前提的存在,才产生企业资本保全的问题,从而产生了会计核算中正确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必要。
2. 固定资产折旧
【答案】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进行的系统分摊。其中,应计折旧额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值和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企业的固定资产虽然在使用过程中能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但由于使用过程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都会引起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固定资产的有形磨损是指固定资产的物质磨损,定资产的无形磨损是由于科技进步而引起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而引起的价值损耗应在其使用过程中用计提折旧的形式实现价值补偿。常见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对具体一个会计期间而言,计提的折旧额是不相同的,因而最终影响企业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应纳税额,但从长期来看,只要所得税的税率保持稳定,那么折旧方法的选用对企业的利润影响为零。
3. 经营租赁、融资租赁
【答案】(1)融资租赁是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期需要而租入资产的一种方式。当企业
,直接购买需支付大额资金,而企业资金又不是很充足时,可采急需某种固定资产(一般为设备)
用融资租赁方式先租人固定资产,以期尽快投入使用,然后再以分期支付租赁费的方式支付固定资产价款及其他有关费用,最终取得固定资产大部分经济使用年限内的使用权。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从经济实质来看,该资产受承租企业实际控制,应当将其作为承租企业的资产进行核算,以真实反映该项业务对企业的影响。
(2)经营租赁是为了满足经营使用上的临时或季节性需而发生的资产租赁。经营租赁是一种短期租赁形式,它是指出租人不仅要向承租人提供设备的使用权,还要向承租人提供设备的保养、保险、维修和其他专门性技术服务的一种租赁形式。
(3)二者比较
4. 工资总额
【答案】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其中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与生产有关的各种经常性奖金以及根据法令规定的各种工资性质的津贴等。工资总额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六个部分组成。
工资总额是工资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计算平均工资的依据,除按全部职工计算外,还要按各类人员分别计算。其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
5. 成本与费用
【答案】(1)成本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成本是指为了取得资产或达到特定目的而实际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狭义成本是指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实际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即生产及劳务成本(以下简称生产成本)。这里的生产及劳务不仅仅是指工业生产及劳务,也包括非工业生产及劳务。从上述成本概念可以看出,不论是广义或狭义成本概念,均将成本概括为对象化的耗费。
(2)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
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具有以下两项特征:①费用最终将导致企业经济资源的减少;②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3)费用和成本均是对耗费按用途进行的分类,费用是对耗费按当期损益进行的归集,而成本是对耗费按对象进行的归集。但是,严格来讲,成本并不等于费用。费用是相对于收入而言的,当这些支出和耗费与当期收入相配比时,即计入当期损益时,才成为当期的费用。费用与一定的期间相联系,而成本与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相联系。当期的成本不一定是当期的费用。比如,产品的生产成本在生产产品的报告期内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只有在销售产品的报告期内才能确认为费用。即,生产产品的生产成本在产品没有销售之前,只是一种资产(在制品或产成品),只有产品销售以后才能作为产品销售成本转作当期费用。
二、简答题
6. 简要说明换入资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差额的处理。
【答案】换入资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根据是否涉及补价分为两种情况:
(1)不涉及补价,在不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换入资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2)涉及补价,支付补价与收到补价的双方的会计处理不相同。
①支付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即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换入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②收到补价方:应当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对于支付补价方而言,作为补价的货币性资产构成换入资产所放弃对价的一部分,对于收到补价方而言,作为补价的货币性资产构成换入资产的一部分。
7. 企业合并有哪些类型?它们的主要区别?会计处理有何不同?
【答案】企业合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企业合并的结果通常是一个企业取得了对一个或多个业务的控制权。
企业合并类型的划分
(1)企业合并的类型
我国的企业合并准则中将企业合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一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企业合并的类型划分不同,所遵循的会计处理原则也不同。
①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其中,能够对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控制的一方通常指企业集团的母公司;能够对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控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