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延安大学社会学概论(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 文化丛
【答案】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例如,迎宾活动可以看成是一个文化丛,这个文化丛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诸如检阅仪仗队、奏国歌、鸣放礼炮等。文化丛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相关的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是有一定逻辑的,不符合逻辑的文化元素的堆放并不能形成文化从,也不能发挥作用。
3. 目的(工具)合理性
【答案】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它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4. 社会政策
【答案】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价值性、政治性、原则性、强制性、时代性、可行性和具体性等性质。
5. 文化模式
【答案】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6. 社会趋同论
【答案】社会趋同论认为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所有民族都将经历的普遍的进化过程,各国现代化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并形成大体相同的社会特征,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
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社会趋同论的理论基础是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性,它所受到的批评是认为它忽视了文化的作用。
二、简答题
7. 请简述现代化的主要构成要素(提示:可以从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分层、职业、家庭、宗教、文化等、政治以及心理层面进行描述,至少列举6个方面)
【答案】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这是现代化发展过程和非现代化过程的本质区别。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领域的变化,其组成部分至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专业化、高水平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科层化、参政范围的扩大、文化的世俗化、行为的理性化等等,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普遍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一个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其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之一,即是社会结构的分化。而且一个社会能否实现朝向现代化的转型,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也是社会结构的分化是否达到了相当程度。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分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个人角色分化。个人角色分化是指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分离。个人角色的分化造成个人更有效地承担角色,按角色规范实现角色的社会功能,同时造成个人之间的角色互动建立在理性的基础巨。
②)社会组织的分化。社会组织的分化表现为,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组织向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组织的转化。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组织功能从传统的功能多元化的组织中分离出来。而高度专门化的、功能单一的社会组织能够实现更高的效率,更好地完成组织目标,从而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要。
③社会地位的分化。多元化的社会分层体系有助于各种社会角色的发展,社会成员可通过各自的专门角色获得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的分配途径和获得也日益多元化。这种社会地位的分化,有助于促进各种社会活动的发展和理性化,从而推动各种社会创新活动的成长,刺激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调动与有效使用,同时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
(2)理性化理性是指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队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科学的精神即是理性的精神,是指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合理性一一形式理性或工具理性的发展,这种合理性的发展反映在个人的日常活动中,反映在社会组织形式中,反映在社会的文化中。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理性化过程,在很人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变迁的方向和结果,构成了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基础。
(3)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水平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复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互动形式和过程、社会的组织形式、各个领域的
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观念。
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财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带来了灾难。
(4)经济变化。包括非生物性动力取代生物性动力,经济活动与传统环境相分离,机器取代手工工具,第二、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经济角色和经济单位日益专业化,日益增长的工业化等。
(5)政治变化。包括国家统治权力的合法性是来自世俗人民的批准,是建立在对公民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政治权力不断扩散到全体成年公民,中央行政权力不断增强,地理范围逐渐扩大等。
(6)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包括文化制度主要因素的日益分化; 一种新的文化观的出现,它以强调进步和完善,强调快乐、能力自由发挥、感情自由流露,强调个性发展的价值观,以及强调效率为特征; 一种新的个性取向的出现,它显示于人们对社会环境更大的适应能力,兴趣范围的扩大,自我信心的增强,对现世的日益重视,对他人的日益尊重和信任,对科学技术的信赖,对按照个人贡献获取报酬原则的接受等等方面。
(7)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化的过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的过程。城市化作为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各种特征发展的综合反映,表明整个国家结构和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居住方式的这一变化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人类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迈向现代化的综合反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8.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有何特点?
【答案】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控制手段,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力推行的社会规范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具有阶级性、广泛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1)阶级性是指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本质是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广泛性是指法律的控制范围遍及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强制性是指法律的实施以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作为保证,对于触犯法律的社会成员,国家将运用强制力量子以制裁和惩罚;
(4)稳定性是指法律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不变的,因为法律从酝酿到制定有严格的程序,而且法律的稳定性也有助于执法严明、规范明确,有利于社会稳定。
9. 简析齐美尔(Georg Simmel )对社会冲突论的影响。
【答案】齐美尔是主张“形式社会学”的,他致力于“基本社会过程形式”的研究,社会冲突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过程形式自然在研究的范围之内。齐美尔对人们之间的冲突究竟是出于妒忌、贪婪还是仇恨不感兴趣,也就是说,对冲突的动机不感兴趣,他所关心的是冲突的形式和冲突的功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