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院861管理学Ⅰ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战略性计划的特点是具体性和指导性。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战术性计划的特点是具体性和指导性,而战略性计划的两个显著特点是长期性和整体性。具体内容如下:
(1)战略性计划
①定义
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计划一般由高层管理者制定,把握全局的发展方向。 ②特点
a. 长期性,即战略性计划涉及未来较长时期;
b. 整体性,即战略性计划是基于组织整体而制订的,强调组织整体的协调。
(2)战术性计划
①定义
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3)两者的区别
战略性计划是战术性计划的依据,战术性计划是在战略性计划指导下制定的,是战略性计划的落实。从作用和影响上来看,战略性计划的实施是组织活动能力的形成与创造过程中,战术性计划的实施则是对己经形成的能力的应用。
因此,具体性和指导性是战术性计划的特点,战略性计划的特点是长期性和整体性。
2. 马斯洛认为,任何人对各层次的需要满足都是相对的,如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满足40%就算相对满足了。
【答案】F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任何人对各层次的需要满足都是相对的,但是对于满足到什么程度算是相对满足没有界定,这个标准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
3. 在职权、职责、职位和利益的关系中,职位是基础。因为,在不同职位,决定了职权的大小,职责的多少和利益的多少。
【答案】T
职权与组织内的一定职位相关,是一种职位的权力。职责是指任职者为履行一定的组织职能或完
成下作使命,所负责的范围和承担的一系列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承担的相应责任。在不同的职位就会负责不同的工作,担负不同的职责,进而也会要求不同的职权来支配资源实现目标,最终获得相应的利益。两者都来源于组织职位,并且一定的职责要求相当的职权与之匹配,做到权责对应。所以职位是基础。
二、简答题
4. 管理职能理论与管理角色理论有什么样的联系?
【答案】管理职能理论首先由法约尔提出,他用一套综合的职能来描述管理者的工作。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古利克的进1步推动,后者为经理们提出了管理七职能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职能论的主张者们认为:“那些对经营者有深入了解的人可以从中找到与之相适应的、任何一个总经理的每一种重要的活动。”
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角色理论认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管理角色,同时他又把这10种角色进一步组合成三方面: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其中,人际角色包括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员,信息角色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管理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两种观点依然有很多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管理者可能职务和所承担的职能不同,但无论承担何种职能,都在扮演着各种角色。车间主任、总经理、政府官员以及其他经理人,都可以用}一种角色来描述。
(2)不同的管理者承担的管理工作确实存在着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排斥共同角色和共同特点。同样,扮演着同一个角色,在不同的环境下,也可能承担不同的工作,发挥着不同的职能。
(3)管理职能理论和管理角色理论两者并不矛盾,侧重点不同,但阐述管理的实质却相同,两者是相互交义的。
5. 解释预算控制的内容,并说明如何进行预算控制。
【答案】(1)预算控制是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保证各种活动或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的利用,从而使费用的支出受到严格有效的约束。
预算控制的内容包括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现金预算、资金支出预算和资产负责预算控制等。
(2)预算控制的途径
①选择业务量的计量单位。业务量的计量单位应选用最能反映本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特征,并且容易搜集、容易理解的计量单位,如以手工操作为主的车间应选用人工工时。
②确定适用的业务量范围。业务量范围要视部门的业务量变化情况而定,务必使实际业务量不超过所确定的范围,例如可定在正常生产能力的80% ^-110%之间。
③根据成本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多水平法、公式法和图式法等把企业成本分解为固定、变动、半变动成本三类。
④确定预算期内各业务活动水平。
⑤编制预算。若企业于事后按实际业务量编制弹性预算,可按实际业务水平编制; 若企业预选编制弹性预算,则可利用多栏式的表格分别编制对应于不同经营水平的预算。
⑥进行分析、评价,考核预算控制的执行情况。
6. 你认为大学能引进目标管理的方法吗? 为什么?
【答案】我认为大学教育并不适合引进目标管理的方法。原因解释如下:
(1)目标管理是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在此以前,追求工作的成果与尊重人一直是所有管理方法难以解决的矛盾。目标管理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思路,即把制定目标和考核成果作为管理的重点,而将实现目标的过程留给员工,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具体的作法是:通过制定和分解可考核的目标,将责任明确地落实到每个员工身卜; 减少实现口标过程中的拧制,让员工自主发挥; 通过严格的按目标考核工作结果和按考核结果实施奖惩,激励员工自觉追求目标。几十年来,目标管理因其特有的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并在那些成果容易衡量、目标比较单一具体的系统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应该看到,目标管理有两个基本假设:①系统的最终成果能够通过可考核的量化目标预先表示出来。要实现真正的目标管理,必须先制定出可考核的量化目标。②强烈的个人分工负责制有利于实现系统目标。目标管理要求目标要分解到人,责任要落实到人,强调对个人奖惩的意义和作用。并非所有的系统都能满足这样的假设,目标管理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等经过认真的观察和研究后认为,如果一个系统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困难,就不适宜推行日标管理:"1. 把广泛而且一般的组织日标转化成更详细具体的组织各单位的目标; 2. 计量业绩和提供正确的反馈; 3. 确定什么是功勋的业绩和相应地奖励个人; 4. 用数量表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协调一致; 5. 对快速变化的环境作出调整。”对目标管理的适用范围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说明。
(2)从大学教育的特点来看,它并不适合目标管理。首先,教育与学习工作具有潜在性,不易被衡量。教育工作的好坏最终要落实到学生思想和能力方面的提高。特别是从德育的角度来说。思想觉悟的提高,正确道德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是思想深层的东西,都是潜移默化的改变,无法具体的衡量。其次,教育工作具有渐进性。一项工作,一件事情,可以靠行政命令在短期内完成,而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和知识及能力的积累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就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不能急十求成,不能忽冷忽热、忽左忽右。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其不适合用目标管理的方法来衡量。所以,对教育工作的管理,要从其实际的特点出发。
7. 论述预算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答案】(1)作用。
①它使得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效果和不同部门的经营绩效具有可比性,可以使管理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方向和组织中的优势部门与问题部门,从而为调整企业活动指明了方向。 ②通过为不同的职能部门和职能活动编制预算,也为协调企业活动提供了依据。
③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始终是与控制过程联系在一起的; 编制预算为企业的各项活动确立财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