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平仄

【答案】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2. 反切

【答案】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在一起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坛,徒干切。”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但是使用起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认读反切注释时不知道反切字的读音,那么反切就没有起到注音的效果。

3. 避讳

【答案】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需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例如避君讳:汉高祖名邦,“邦”改成“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4. 连绵字

【答案】连绵字是指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一个语素意义的双音节词。从语言角度来说,就是“连绵字”,又称联绵词。先秦以前,就有数量不多的连绵词。连绵的名称见于宋代张有的《复

古编》。连绵字可以分为:

(1)双声字。如“犹豫”、“留连”等。

(2)叠韵字。如“仿徨”、“叮咛”等。

(3)非双声叠韵字。如“淡漠”、“颠沛”等。

除这三类之外,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如王国维的《连绵字谱》。

5. 古今字

【答案】古今字是文字学术语。它是指表示同一个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采用的不同的字,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孳乳现象,即古汉语中有些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项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的现象。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6. 腹犹果然。 ..

【答案】饱的样子。

7.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王案《七哀诗》)

【答案】遘:通“构”,构造,造成。

8.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

【答案】(1)亡:逃亡。

(2)竟:“境”的古字,后写作“境”,边境。

(3)反:“返”的古字,后写作“返”,返回。

9.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答案】(1)疾,痛恨。

(2)翻译:君子厌恶那种态度:想这样,却避而不谈,而一定要为它做些别的说辞。

10.冉求日:“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答案】说:喜欢,后来写作“悦”。

三、填空题

11.许慎提出的“六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四书是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而____和____则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孽衍发展的两种方式。

【答案】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专注、假借

【解析】“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假借则是用字之法。假借是六书中的造字法之一,它通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这个词的意义,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称为假借字;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指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它与象形的主要分别在于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

12.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是明代的___。

【答案】陈第。

【解析】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等,开中国古音韵学研究之先河。他反对朱熹的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条分缕析,主次分明。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

13.“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之”字的意思是___。

【答案】这

【解析】“之子”:之,这; 子,古代兼指儿女,在这里专指女性; “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

四、分析题

14.分析下列宾语前置句的语法结构(指出前置的宾语,前置的种类),并翻译全句。

(1)豈不穀是為? 先君之好是繼。

(2)姜氏何厭之有?

(3)居則曰:“不吾知也。”

(4)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5)其是之謂乎?

【答案】(1)①前置的宾语:不毅、先君之好。

②前置的种类: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会将宾语提前,并以“是”复指宾语,成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全句翻译:难道是为了我? 「只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