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大学艺术学院873中西美学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风骨

【答案】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網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意谓端直的言辞和骏爽的意气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

2. 发愤著书

【答案】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提出的文艺观点。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发愤著书”对后来的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都有很大的影响。

3. 诗有别材

【答案】诗有别材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学观点。《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材就是指诗歌创作者的对于诗歌创作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不是文字、议论和才学的能力,而更主要的体现在“妙悟”上,严羽以“别材”说反对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不良倾向。

4. 陆机《文赋》

【答案】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

二、简答题

5. 我国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都有哪些流派?

【答案】1956年,学界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的批判引出了中国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

这次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美的本质,围绕美的本质而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学派。

(1)主观论美学

这种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吕荧一开始就把美定位于主观意识,提出“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会意识”,认为同一个东西,有人以为美,有人以为不美,这足以证明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2)客观论美学

这种美学以蔡仪为代表。蔡仪的基本美学思路建立在反映论的原则上。他坚持美在客观和美是典型的观点。

(3)主客观统一论美学

这种美学以朱光潜为代表。朱光潜早年主张美是心灵的创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对这一主张作了自我批判,修正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观点。

(4)实践美学

这派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

三、论述题

6. 试述金圣叹评点《水併传》中的小说艺术思想。

相关试题:论述金圣叹对小说理论批评的贡献。(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案】金圣叹以一部《贯华堂本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奠定了他在中国《水浒》评论史,乃至中国整个小说批评史上最为杰出的地位。这部《水浒》,是在删改袁无涯刊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传》的基础上,托称“古本”,再加以大量的批语,认真而详细地揭抉了《水浒》的创作精神和艺术特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风行了有清一代三百年。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的小说艺术思想及其理论批评的贡献主要表现为:

(1)人物论

金圣叹是从人物的互不雷同中,从《水浒传》百看不厌的艺术魅力中,提出“性格”这一概念。他从最根本处寻找到了小说审美特征的基础。金圣叹把一部小说审美的成功原因归结为性格,表明了他对小说审美素质有了最准确的把握。这在中国小说美学史上矗立起一座里程碑。从此,“性格”便成为中国美学人物论的核心和审美评价的主要标尺,一直沿用至今。因缘生法,设身处地。这是小说美学性格论的审美体验问题,也是人物创造论的核心问题。“因缘生法”论,由金圣叹提出,与此相关的还有“格物”、“忠恕”、“动心”等。

(2)开小说美学先河

金圣叹在小说情节、结构论上,发表了一系列极具价值、开小说美学先河的见解。在《水浒传序三》中,金圣叹提出小说结构精严论:“盖天下之书,诚欲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即无有不精严者。何谓之精严?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也。……夫固以为《水浒》之文精严,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金圣叹是用作文之法来规范小说之法的。要有严谨的章法、精

致的结构、通盘的构思。他在第十三回总评中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构思方式:一是“有全书在胸而始下笔著书者”,一是„„无全书在胸而姑涉笔成书者”。他在《水浒传序一》中把小说家之“才”训为“裁”。这便为艺术构思的整体布局寻找到一个通俗化的喻体。

与此同时,他对全书叙事过程中的波浪起伏,前后照应,作者手中之针线,胸中之经纬,多有细心体会。在这基础上,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小说创作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技巧,提出了“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绵针泥刺法”、“弄引法”、“獭尾法”等十几种“文法”。这些“文法”,难免有失诸拘泥穿凿的地方,但往往也能阐发作者的艺术匠心,并非都是八股腐迂之谈。

(3)创作论

在《水浒》的大量批文中,诸如“写得真是如镜”、“笔情如镜”等批语俯拾皆是。这面“秦宫铜镜”的作用就是反映客观事物。因此,他认为“文人所以必用妙笔”,如“美人所以必须用妙镜也”(第三十四回夹评),强调“才子之心”要起到“烛物如镜”的作用(第二十四回批语)。正是基于客观生活第一性的认识,金圣叹提出了“澄怀格物”论。他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三》中说:“学者诚能澄怀格物,发皇文章,a 不一代文物之林。”即“格物”,即是接触、感受、体悟外界事物。

这种“格物”的前提是必须“澄怀”,即不带偏见,不存杂念。“盖其心清如水,故物来毕照”(第六十一回夹评),能普遍地、客观地格物。因此,他一再强调“格物之道,以忠恕为门”。这里的忠恕,也主要是指忠实、客观的意思。文章的好坏,就决定于作家的“澄怀格物”。天下文章之所以无有出《水浒》右者,就是因为“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作家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情物理经过了长期的观察、琢磨之后,就有一天会了然于胸中,下笔起来就如澄鉴照形,挥写自如,不要说“叙一百八人之性情气质形状声口”,就是写百千万人,也没有什么困难了。

总之,中国古代正统文人向来对小说创作不肩,小说评论也未形成体系,大多散见于序跋,题记等部分。金圣叹以其过人批评眼光,开创了将序、读法和总批、夹批、眉批等方式综合运用的格式,将中国传统的评点样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批评家们提供了更为宽展的用武之地;他在批评《水浒》中阐发的一系列小说观点及原理,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宝库,影响了整个清代的小说批评界。可以说,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是该小说版本史上重要里程碑,他对《水浒传》原本进行了刪削,使之独立成体,出现了通常所说的通行本,并使其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