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43英语新闻业务之新闻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
【答案】“社会责任论”要求报刊对全社会负责,对报刊提出了五项具体要求,即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
(1)就当日事件作在赋予其意义的情景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
这个要求包含着三项内容:
①新闻必须真实、全面;
②新闻报道必须理智,减少那种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那些诲淫诲盗的细节描写;
③新闻要做出合乎真实的解释,即把每一项重大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事物的联系中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后果。
(2)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要求报刊担负起社会成员之间交流思想观点的责任,“社会中的所有重要思想观点都应该出现于大众传播机构之中”,尤其是与报刊相反的观点,报刊可以不赞成他们的观点,但应该给他们公开表达的机会。
(3)供社会各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
社会责仟论者认为,在现代社会,公众越来越依赖报刊所提供的情况,作出好或坏的判断。这就要求报刊对社会各集团、各种族、各阶层、各区域作出合乎实际的正确描述,彼此了解、理解,避免因误解而引起各集团的冲突,以此确保社会的稳定。(4)呈现与阐明社会目标与价值观的方法
这是社会责任论者对大众媒介提出的全新要求,即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仅仅强调“意见的自由市场”,让各种意见都平等地表达出来,从理性出发,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拥护真理,抛弃谬误。但事实上,受众或者时常跟着潮流走,醉心于时髦的思潮; 或者会固执己见,拒绝服从真理。同时,伴随着各种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责任论者意识到西方社会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受到动摇。为此,他们不得不大声疾呼:“我们必须承认,大众传播机构是一种教育工具,而且也许是最有力的,它们必须在陈述和阐明本共同体应该为之奋斗的理想中,承担教育者的责任。”
CS )将新闻界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途径
这是对新闻完整性的要求,凡是涉及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新闻都要及时报道,不要漏报,更不能为了某些团体的利益或政府的压力而瞒报,保证每个公民平等地分享信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报刊不能真正实行自律,公众对报刊的不负责任又无能为力,社会责任论者只能求助于政府来管束和制约新闻媒介。社会责任论者向政府发出了呼吁,向政府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主要有:
①应该承认宪法对新闻自由的保障包括对广播和电影的保障;
②要求制定反垄断法来制止新闻媒介的过度集中,保持大众传播业的竞争,同时鼓励传播行业的新投资者,以此试图维持思想和意见的自由市场;
③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证公众及时、全面了解政府的政策以及政策制定的目的;
④必要时,政府可以创办自己的媒介以保证上情下达、政令畅通;
⑤修改当时的诽谤法和煽动法,切实保障言论自由。
2. 简述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优势。
【答案】(1)客观报道原则
①报道内容的客观
这是指新闻报道者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事件和现象,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发生的事情,新闻报道者不能虚构、夸张,更不能无中生有,任意编造。客观报道原则对报道内容的客观要求是由新闻事实本身的客观性所决定的,因为凡是新闻事实都应当是客观实在的、可以感知和认识的东西,舍此,新闻将无法存在。
②报道形式的客观
这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不宜直接在新闻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意见,而是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将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意见寓于所报道的事实之中,通过所报道的事实的内在逻辑力量来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客观报道原则对报道形式的客观要求是这一原则能够发挥作用,取得效果的前提和条件。
(2)客观报道的优势
从实践看,客观报道原则之所以被新闻界广泛认同和普遍应用,是由于它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采用客观报道方式传播的新闻,强调以客观叙述事实的形式报道新闻,新闻提供的都是客观实在的事实本身,因而更加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②采用客观报道方式传播的新闻,传播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不随意作主观上的解释,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寓于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靠客观叙述的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说话,因而更易于为受众所接受。
③客观报道方式是一种报道艺术,它是报道者熟练驾驭新闻体裁,巧妙表达立场倾向的智慧和能力的体现。一个成熟的、有经验的报道者往往善于运用这种报道方式报道新闻,善于通过客观的报道形式去追求主观的传播效果。
客观报道原则的这些特点,使它具有其他报道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因而,这一报道原则和报道方式一直为西方新闻界所推崇,也为世界新闻界所接受。
3. 简述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效果研究的成果。
【答案】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是指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效果的研究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三个角度。
(1)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①魔弹论
这是早期关于新闻媒体效果研究中影响深广的代表性理论,这一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刺激一反应”论(S-R )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
这一理论问世的关键在于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宣传战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可以说,“魔弹论,,正是这种宣传战和宣传研究的理论化表现。按照“魔弹论”的观点,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主动的,而受众则是被动的。传播者把“信息子弹,,发射出去,受传者必被击中,应声倒下。传播效果直接而明显。它过分夸大传播效果,忽略了影响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因素。另外,该理论完全否定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能动性,片面地认为受众是消极的、被动的。所以,这种理论只是特定社会阶段的产物,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论。
②选择性理论
1960年,哥伦比亚学派的约瑟夫·克拉拍出版《大众传播效果》,认为新闻媒介向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并非注射式的和直接的,是必须经过中介因索,其效果只能是有限的。
主要观点:受众心理倾向性势必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的选择。内容包括:选择性接触,受众习惯性地接触与他的现有观点、兴趣和态度相一致的大众传播内容,并有意无意地避免接触与其观念相左的信息; 选择性理解,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所接触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其与原有的认知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 选择性记忆,受众在接触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完成后,往往只是记住自己所赞同的内容,而忘却不赞同的内容。
③使用与满足模式
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在对传统的受众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对“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聊天模式中的适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2)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①二级传播理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提出了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该理论的关键是舆论领袖。他们上通媒介,下连公众,其传播更具针对性、灵活性,更易为受众接受。
②含义论
含义论把行为当作内心理解的产物,即个人行为是个人对我们文化具有共同解释的符号、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
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客观世界真实; 媒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而呈现的世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