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理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移情

【答案】移情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此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2. 文学社会学

【答案】文学社会学是指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从创作到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因此,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3. 原型

【答案】原型是文艺创作术语,它是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创立的一种文艺创作理论。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4. 情感把握

【答案】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5. 诗意裁判

【答案】“诗意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恩格斯说自己“从这个卓越的老头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诗意的裁判”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有其自身的内涵,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

6. 大众文学

【答案】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7. 滋味说

【答案】滋味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美感的理论,语出南朝齐梁时钟嵘《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滋味”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即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钟嵘认为诗歌是否具有美感魅力是艺术品评的标准,主张从美感辨味进行作品赏析,要求诗歌创作应“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8. 余味

【答案】余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术语,形容事物的性情未尽。中国文自古就有以味喻诗的传统,许多文人学士在鉴赏文学艺术时,把味觉艺术引申到诗歌美学领域,以味作譬,阐释艺术美学中抽象玄奥的道理。自陆机《文赋》以味喻诗文之后,后继者蜂起,渐而形成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味喻诗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或称之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流派一一滋味说。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答案】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

(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键。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10.小说叙事与叙事散文中的叙事有什么区别? 请简要述之。

【答案】小说叙事与叙事散文中的叙事的区别不在于故事的真假,而在于故事呈现方式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1)戏剧化的呈现。小说叙事中,作者往往透过人物的动作、对话来推衍故事,让故事中的人物直接在读者面前“演绎”。

(2)情节式的呈现。叙事散文或小说都是由一连串事件组合而成; 事件与事件之间,叙事散文一般着眼于先后关系,小说则进一步处理内在的、复杂的因果关系,构成情节。小说家往往借着情节的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来牵引读者的情绪,让读者欲罢不能。

(3)隐身式的呈现。小说的作者一般不在故事中现身,即使小说里有自称“我”的人物出现。整个戏剧化的情节,透过不同的叙事视角来呈现。

①零聚焦叙述

零聚焦叙事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事,它的特点是叙事者讲述出来的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要多。这通常是从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而进行的叙述。这种叙述者从头到尾做一个单纯的“故事目击者”,只是客观地冷静地叙说他眼睛所看到的经过,没有任何感觉和评价。

②内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内聚焦叙述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中,成为内聚焦。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的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之外的内容,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

③外聚焦叙述

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他像一个不肯露面的局外人,仅仅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但不进入任何人物的意识,也根本不想对其所见所闻作任何解释。现代一些小说家为了对抗“全知全能”的传统叙述方式,往往刻意采用冷漠的旁观式的叙述方式。

11.文学概念有哪两种含义? 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案】(1)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文学概念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两种含义。 ①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②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

(2)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

在现代世界,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12.谈谈你所理解的中西方文学文本层面理论。

【答案】(1)中西方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文本的层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