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影响社会规范依从性学习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社会规范依从包含从众和服从这两种接受水平,他们分别受制于不同的条件:

(1)从众学习的条件

①群体特征:由于从众行为本身是主体在一定情境中对群体影响的一种反应,因而必然会受一系列群体特性(情境特征)的影响。其群体特征主要有:群体的一致性对从众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从众行为受群体的内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群体内聚性越大,则从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群体成员的群体精神越强,遵从性就越大; 群体成员的专长对从众行为的产生也有极大影响。群体越有专长,群体的意见越具有价值和权威性,其影响力越大。

②个体特性:从众行为的发生除了与群体压力有关外,还受一系列的个人特性影响。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人,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其遵从性表现也不同; 同一种族、同一社会中的不同个体,在同一情境中,其从众行为的可能性并不完全一致。这与个体的个性差异有关,缺乏主见的人容易从众; 众行为还表现为一定的性别差异; 人的责仟感对遵从(从众)有很大影响。

(2)服从学习的条件

服从是在外力作用下维持自身基本需要的‘种工具性行为,是对外在压力的‘种反应。外在压力是诱发服从行为的根本诱因。外在压力有下列两种:

①直接的外在压力,即奖励与惩罚。它是团体或个人为了使人(行为主体)从事期望中的行为而直接施加的一种外在压力。奖励是一种肯定性压力,对规范行为具有正向秀发作用。如人们为了获取某种奖励而产生对规范行为或权威命令的服从。这种奖励作用,实际成为他产生服从行为、克服背离行为的一种压力。惩罚是一种否定性压力,对某种背离规范的行为有制止作用。如人们为了避免某种惩罚而制止自己的越轨行为。这种惩罚就成为制止越轨行为,服从规范的一种压力。

②间接的外在压力即情境压力,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等提出。情境压力作为一种外在压力,需通过主体对特殊情境及自己的行为结果的认识,才能发生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间接的外在压力即情境压力,对人的服从行为的影响是很大的。

2. 请阐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与其教学阶段理论的关系。

【答案】①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包含信息流和控制结构这两个组成部分。信息流是指信息从一个假设的结构流到另一个假设结构中去的过程。除信息流之外还包含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组成的控制结构。期望事项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的动机。因为学生对学习有某种期望,教师给予的反

馈才会具有强化作用。执行控制即加涅学习分类中的认知策略,执行控制过程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采用何种提取策略等。

②加涅的教学阶段理论

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③加涅的信息加下学习理论与教学阶段理论的关系

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头脑内部都进行着信息加工活动,使信息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直到学习者用作业的方式作出反应为止。教学程序必须根据学习的基本原理来进行。在学习结果(即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态度)确定之后,它们必须按照教学工作目标的适当顺序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内部学习条件,创设或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 什么是知识的领会? 知识领会在知识掌握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知识的领会

知识领会,是指了解传输知识的媒体的含义,懂得词所标志的事物的情形、性质,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知识的领会主要通过对教材的直观与概括这两个认识环节来实现。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教材直观,即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教材的概括,即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知识的领会与理解,理解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解,是指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这相当于领会中的概括过程,不包括直观过程。狭义的理解,是指利用己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新事物的过程。

(2)知识领会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作用

①知识的领会是掌握知识的首要阶段。如果缺乏领会则根本不能掌握知识; 如果领会的水平较低或不够全面,或是有错误,则这种知识就难以应用,也很难得以巩固。知识的领会对于知识的掌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②知识的领会并不等于知识的掌握。领会的认识过程,并不包括掌握的全部认识过程。因为领会过程中形成的知识,除了需要进一步巩固以外,还有待于应用来检验,并在应用中进一步充实与提高。知识的掌握不仅需要有具体知识经验的抽象化的认识过程,而且还需要有抽象知识的具体化的认识过程。此外,还需要有巩固及记忆过程。知识的掌握虽不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许多循环往复,但也不是通过领会就能一次完成。

4. 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之间的建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

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2)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又称试误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5. 什么是技能? 技能区别于知识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技能的含义

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它首先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可能是外显的、展开的动作系统,也可能是内隐的、简缩的动作系列。其次,技能这种活动方式应表现出规则性,技能是熟练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动作系列,不同于随机的、任意的动作组合。

(2)技能区别于知识的特点

①技能学习所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的问题,即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而知识学习所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

②程序性知识虽与活动动作的执行密切相关,但它仍只是一类专门叙述活动(包括心智活动)规则和方法的知识,它只是解决活动的定向依据,而不是活动方式的本身。要真正掌握技能,不仅要掌握某些程序性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动觉经验,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技能不仅与陈述性知识不同,而且与程序性知识也小能等同。

6. 试述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案】(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②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③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己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己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7. 简述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

课程的逻辑组织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心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