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81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迷惘的一代
【答案】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语出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的评价。后来成为以海明威为中心的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由一些美国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后来影响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以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为代表。这些作家大多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应征入伍的年轻人,在战争期问饱受身心创伤,在战争结束后失去了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找不到出路,在孤独、迷惘、仿徨中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进行消极反抗。“迷惘的一代”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战后年轻人迷惘苦闷的精神状况。海明威的作品《太阳照样升起》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迷惘的一代”在创作形式上勇于创新,语言具有简约主义和口语化倾向,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
2. 文艺复兴
【答案】文艺复兴是指14至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封建文化运动。它最初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半期及于法、德、英、西班牙等国。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 用人性反对神性; 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3. 乌利波(Oulipo ,或译为“潜在文学工场”)
【答案】乌利波,Oulipo 为,缩写,音译“乌力波”
,是一个由作家和数学家等组成的打破文本界限的松散的国际写作团体。它直译“潜在文学工场”
由法国诗人、作家雷蒙·格诺和数学家弗朗索瓦·勒利奥内创立于1960年,至今仍活跃于法国乃至
,后延伸出“有力量的,理论上的”等意世界文坛。“潜在”最初指“一定时间后起作用的方法”
义。最为知名的成员有卡尔维诺、乔治·佩雷克、雷蒙·格诺、雅克·鲁博等。就其本质而言,乌利波是一种具有精神同质趋向的文学思维方式。这种文学思维品质被认为是21世纪实验文学的曙光。
【答案】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 , 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称为“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5. 《阿卡奈人》
【答案】《阿卡奈人》是阿里斯托芬第一部成功的喜剧。它通过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表面上很不严肃的讪笑打诨的场面来反映生活,很像闹剧。剧中滑稽和丑陋的事件,寄寓着非常严肃的思想。《阿卡奈人》的政治作用在于扫除雅典公民中的主战心理,号召订立和约。诗人在剧中指出,战争对政治煽动家和军官有利,对人民有害; 他认为战争双方都有过错,主张各城邦团结友好,发扬马拉松精神,共同对付波斯的侵略威胁。阿里斯托芬正是从这个思想高度去俯视脚下的现实,才把生活中丑陋的本质挖掘出来,尽情地加以嘲笑。
6. 拜伦式英雄
【答案】拜伦式英雄是指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 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都是典型的“拜伦式英雄”。
7. 《春香传》
【答案】《春香传》是朝鲜人民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最早产生于14世纪高丽恭愍王时代,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最终形成完整的作品。《春香传》在朝鲜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如《红楼梦》之于中国古典文学一样。故事讲述了艺妓成春香和贵公子李梦龙之间迂回曲折的爱情故事,根据不同版本的流传,两人的结局也不尽相同。它和中国的《红楼梦》、日本的《源氏物语》并称亚洲三大古典巨著。
8. 叶芝的“面具”理论
【答案】叶芝的“面具”理论是叶芝艺术创作和认识世界、理解自我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人的智能再创造是外部命运的对立面,“而我所谓的‘面具’是出自其内在本质的一切的情感的对立面。”面具是情感的再创造,即反自我。叶芝认为自我只有找到且自觉地模仿反自我,人格才有可能发展完善,而且在此过程中才会有所创造。“假如我们不能想象自己与自己不同,尝试充当那第二自我的话,我们就不能给自己强加一条戒律,虽然我们可以从别人那里接受一套。因此主动的品德与被动接受一种规则不同,是做戏似的、有意识的表演、戴着面具。”
【答案】古典主义是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10.《卡拉玛佐夫兄弟》
【答案】《卡拉玛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包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体现了高超艺术手法。
二、简答题
11.古希腊文学为什么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答案】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最古老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沦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具有首创意义,给后世欧洲文学以源源不断的滋养。
(1)古希腊文学蕴涵着原始而质朴的内涵
古希腊文学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蕴涵着原始而质朴的精神、心理、情感与文化内涵。
(2)古希腊文学具有很强的人本主义思想
古希腊文学具有很强的人本主义思想,这些思想构筑了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古希腊人被马克思称之为“正常发育的儿童”,其自由奔放的情感在古希腊文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与阐释,其神话中的众神具有人一样的外貌和性格欲望,是人对现实世界执著精神的投射。其塑造的英雄形象在能力和力量方面体现了卓越的特征,歌颂了人的力量与智慧。其悲剧展现了人与命运的冲突,塑造了敢于反叛的人物形象,呼应着古希腊时期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古希腊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其中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既是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精神,也构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精神内核。
(3)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
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后世众多的作家都曾从古希腊文学中获取灵感,借鉴或模仿许多题材。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为后来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