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914国际关系学综合之国际关系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神圣同盟
【答案】“神圣同盟”是指对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条约》的国家一种称呼。1815年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申圣同盟条约》。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他欧洲国家都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其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俄罗斯和奥地利。神圣同盟通过相互间对正统原则的保证,使各国得以面对国内的革命洪流而找到些许安全。它实际上在大国之中加上了一种“道德的限制”,使之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不至于在自相争斗中毁灭。这一想法可以称之为“保守和评论”,即认为维持正统体制才能保证和平的延续,一切激进的行为都会带来灾难。然而,这一和平以迫害和压制进步力量为基础,必将招致更大的毁灭。
2. 波斯尼亚危机
【答案】波斯尼亚危机是指俄国与德奥同盟针对波黑领土发生的矛盾与危机。1908年9月,奥俄日头协议:俄同意奥匈的兼并,奥匈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开放; 10月奥匈正式宣布兼并两省。俄试图在开放黑海海峡问题上得到各国支持无果,要求召开国际会议并支持塞尔维亚反奥。1909年奥土达成协议,土耳其放弃波黑获得赔偿; 德国也支持奥匈反对俄国干涉。面对德奥战争同盟的威胁,俄国退却了。接着,拉塞维亚也屈服了。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平息下来。波斯尼亚危机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后果:①俄与德奥关系恶化到无法缓和的地步; ②塞尔维亚对奥匈的痛恨达到了极点,买下萨拉热窝事件的祸根; 更为重要但却非常隐蔽的是,由于阻碍了意大利在巴尔干的扩张,意大利对奥匈改变巴尔干的均均势十分不满。对此怀恨在心的意大利语俄国秘密缔结《拉匡尼基协定》,表明意大利因巴尔干问题与奥匈逐渐疏远,三国同盟的离心使未来战争中德奥的处境更加孤立。
3. 日本东方会议
【答案】日本东方会议是指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于1927年6月27日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会议分析了中国的形势,表示支持蒋介石、汪精卫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主张必要时派兵镇压中国革命势力,把东北三省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最后以田中的总结报告《对华政策纲领》作为结论。日本当局以此为据,制造了旨在把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分离出去的“满
蒙特殊论”,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
4. 鲁尔危机
【答案】鲁尔危机是指1923年因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所激化的国际争端。1923年1月11日,法比两国出动约10万人的军队,占领了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鲁尔,赔款问题演变成法的之间尖锐的军事冲突。德国政府实行“消极抵抗”政策,德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激起了德国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发动了罢工、起义等活动。英美帝国主义害怕革命蔓延,联合对法国施加压力,而此时的法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只得被迫接受了召开国际会议重新研究赔款问题的建议。1924年赔款问题的专家委员会出台《道威斯计划》,被协约国和德国接受,法比军队开始撤离鲁尔,鲁尔危机结束,法国丧失了在赔款问题上的主导权,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5. 古巴导弹危机(加勒比危机)
【答案】古巴导弹危机是指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而引起的战争危机。吉隆滩事件后,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侦察得知占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苏联外交官否认在古巴有苏联导弹,并对肯尼迪讲话表示“震惊’'0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要按苏、古协议继续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但24日,苏联驶往古巴的船只却开始返航。25日,美国在联合国展示了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和发射场的照片。26日,苏联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不再向古巴运送这种武器,交换条件是美国撤销对古巴的封锁,并保证不再入侵古巴。27日,肯尼迪发表白宫声明,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12月6日,美国国防部宣布苏联轰炸机撤出古巴。至此,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结束。这场危机表明美苏争霸的战略优势仍在美方。
6. 《洛加诺公约》
【答案】《洛加诺公约》是指在洛迦诺会议上与会各国草签的最后议定书和其他七个条约的总称,其主要文件是《莱茵保证公约》。一战后,在国际社会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欧美各大国通过会议和条约等形式调整了彼此间的经济、政治关系,1925年10月5日,英、法、德、意、比、波、捷在瑞士小城洛迎诺举行会议,其中以1925年10月在法德谈判的洛迦诺会议上的《洛逝诺公约》的签订为高潮。《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英国外交的胜利,它在公约中起着第一保证国的决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在欧洲的支配地位,英国顺利地达到了扶德抑法的目的。经过洛逝诺会议后,法国长期经营的欧洲同盟体系受到了严重打击,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被大大地削弱了,而德国是《洛迦诺公约》的最大受益国。《洛迦诺公约》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为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重新登台铺平了道路。但是《洛迦诺公约》并没有解决和消除矛盾,反而使矛盾尖锐化。
7. 《航海条例》
【答案】《航海条例》是指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特别是吞并苏格兰和爱尔兰以后,政治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开始把矛头指向海上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到17世纪中叶,英荷两国为争夺海洋霸权和海上贸易垄断权,转入了大规模军事斗争。当时英国对荷兰的基本政策是:如果不能结成坚固的联盟,那么两国就兵戎相见,直至荷兰承认英国的海上霸权。根据这一政策的基本思想,1651年英国提出《航海条例》。英荷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荷兰拒不接受《航海条例》,谈判破裂,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荷兰战败,于1654年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荷兰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英国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英国也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荷兰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该条约几乎是《航海条例》的翻版。由此,荷兰作为海上大国的地位受到削弱,英国开始踏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殖民帝国之路。
8. 第二次柏林危机
【答案】第二次柏林危机是指美英法三国认为苏联切断西柏林同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的任何联系,使用武力封锁西柏林,是苏联“六个月期限的最后通牒”,并迅速做出强硬反应,宣布如果苏联使用武力封锁西柏林,西方将用武力进入西柏林,双方关系陷入紧张局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加入北约和华约组织,柏林问题,即西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成为东西方关系中十分敏感的问题。1958年11月27日,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建议把西柏林变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单位—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并提出西方三国如不在半年之内就西柏林问题达成协议,苏联将让民主德国“实施其陆上,水上以及天空的主权”,也就是切断西柏林同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的任何联系。
9. 光辉孤立\光荣孤立
【答案】“光辉孤立”政策,又称“光荣孤立”,是指英国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光辉孤立”政策源于1896年1月,G ·E ·福斯特在议会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的演说。所谓“光辉孤立”一般是指在和平时期,英国不与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以保持充分行动自由,免受束缚。英国之所以实行“光辉孤立”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依仗着它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和广大的殖民地,因此“孤立”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力量与自信的象征。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英国“光辉孤立”政策所赖以推行的基础—经济优势和海上霸权小是已经丧失就是遭到挑战。为了摆脱在世界事务中孤立的外交处境,英国开始妥善、审慎地调整其外交政策。在英德谈判破裂后,英国“光辉孤立”政策遂告终结。
10.东方战线
【答案】“东力一战线”是指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线。二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