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大学管理学院843管理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概念技能
【答案】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者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者较为不重要。概念技能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了解组织内部各部分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能预见组织在社区中所起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作用,知道自己所属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其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概念技能。很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的存在、拟订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挑选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
2. 程序化决策
【答案】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旱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每当它们出现时,不需要再重复处理它们。通常又将“程序化决策”称为“结构良好”的决策。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 例外问题则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3. 目标效价
【答案】日标效价又称目标价值,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将要达到的目标的效用价值的估价,即对组织所提供的诱因或报酬的全部预期价值的主观估计,衡量其价值大小的依据是这些诱因或报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个人的需要。
4. 信度与效度
【答案】信度是指考评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一致性指不因所用考评方法及考评者的改变而导致不同结果; 稳定性指一定时间内重复考核所测评的结果应相同。主要表现为一个测量过程中各项目的得分是否基本相符合,两次测量考评的分数是否前后基本一致。
效度是指考评所获信息与待测评的真正工作绩效间的相关程度。考评测量的效度越高,表示它所测量的结果能正确反映工作绩效的程度越高。效度反映运用某种技术得出的测试结果所能真正衡量被测试对象的程度。效度差便是所测量的不是拟测的,无关信息被纳入,有关信息却被忽略了,出现文不对题与答非所问的弊端。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体现为:信度将影响效度水平的高低,信度是对测评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反应,而效度是结果与工作绩效相关程度的反应。一般而言,测评者的绩效结果越稳定、越一致则其结果与工作中的绩效水平的相关程度就越大,反之则越低; 有效的考核既要有信度又要有效度。二者共同作为测评考核有效性的手段。
5. 德尔菲法
【答案】德尔菲法是兰德公司提出的,又称专家调查法,是指采用通讯方法将所需预测的问题征询专家的意见,经过多次信息交换,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预测结果的一种预测方法。
(1)应用这种方法进行预测的具体步骤是:①设法取得有关专家的合作; ②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分别告诉专家们,请他们单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实现新技术突破所需的时间作出估计; ③管理者收集并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再把综合后的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 ④让各位专家再次进行分析并发表意见。如此反复多次,最终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2)德尔菲法具有以下优点:①避免了集体决策中面对面的争论,有利于新的意见和看法讲出来; ②避免了面对面的集体决策容易形成的崇拜权威,服从权威意见,抑制创造性思维的缺陷,有利于名不见经传小人物的新思想、新观念的表达,能够产生有价值的方案; ③能较好地使参与决策的每一个专家畅所欲言。
(3)德尔菲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的决策时间较长:②信息处理的工作量大:③不利于直接交流。
6. 管理技能
【答案】管理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管理任务的能力。它分为三类: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①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例如:财务管理人员的会毛! 一核算技能、市场营销人员的产品营销技能、技术人员的技术开发技能等。②人际技能是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理解、激励他人,与他人进行沟通的能力。例如:管理者得与上下左右及组织外部的有关方面产生交往,建立一种复杂的协调关系。③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洞察组织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引导组织发展方向的能力。例如:管理者对组织战略性问题的分析、判断和决策等。
二、简答题
7. 简述管理科学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 温斯洛. 泰勒; 管理科学理论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解决军事问题的定量方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结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管理科学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的区别
①在应用范围上,管理科学理论的研究范围已远远超出泰勒时代的操作方法和作业研究,涵盖了整个组织的所有活动。
②在研究方法上,管理科学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手段,研究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复杂问题,特别是注重运
用系统理论和观点,提出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最适宜的方法,并认为应当采用各种数学模型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远远超过了科学管理时代的实地测量式的研究方法。
可见管理科学理论还是在很多方面不同于而且优越于“科学管理”。
(2)管理科学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的联系
“管理科学”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是“科学管理”的继续和发展,二者所追求的都是寻找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力求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支出,取得更大的效果。
8. 描述控制的过程。
【答案】控制的过程主要表现为:
(1)确立标准
标准是指检查和衡量工作及其结果(包括阶段结果与最终结果)的规范。制定标准是进行控制的基础。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衡量绩效或纠正偏差就失去了客观依据。
①确定控制对象
标准的具体内容涉及需要控制的对象,建立标准之前首先要确定企业经营与管理中哪些事或物需要加以控制。要保证企业取得预期的成果,必须在成果最终形成以前进行控制,纠正与预期成果的要求不相符的活动。
②选择控制的重点
企业必须在影响经营成果的众多因素中,选择若干关键环节作为重点控制对象。通用电气公司在分析影响和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众多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了对企业经营成败起决定作用的八个方面:获利能力; 市场地位; 生产率; 产品领导地位; 人员发展; 员工态度; 公共责任; 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
③制定标准的方法
企业可以使用的建立标准的方法有三种:利用统计方法来确定预期结果; 根据经验和判断来估计预期结果; 在客观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工程(工作)标准。
(2)衡量工作成效
①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②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
③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3)纠正偏差
①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要判断偏差的严重程度,是否足以构成对组织活动效率的威胁,从而值得去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要探寻导致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②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
预定计划或标准的调整是由两种原因决定的:原先的计划或标准制定得不科学,在执行中发现了问题; 原来正确的标准和计划,由于客观环境发生了预料小到的变化,小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③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针对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就可能制订改进工作或调整计划与标准的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