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商人长途贸易,北宋初年曾设立专门机构“便钱务”,许民人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宋真宗时还下诏规定:“商旅自京(东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与材料中的“便钱”功能相当的是() A.唐代的邸店。 B.唐代的飞钱。 C.唐代的柜坊。 D.宋代的交子。
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 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居民贫富分化加剧。 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所入厚利已构成寺院主要财源。这表明当时() A.寺院经济普遍发达。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社会主流思潮剧变。 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
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 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据《松窗梦语》记载:歙县的“贾人几遍天下。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这反映() A.徽商藐视国家经济政策。 B.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 C.徽商资本雄厚。 D.徽州商业传统源远流长。
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主要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