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辨析题
1. 错误的认识也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主要理由如下: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2)无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正确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而错误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歪曲的反映。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正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存在偏差和错误,错误的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仍是对客体的反映,因此,题目观点是错误的。
2.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1)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它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政治命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2)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
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3.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
【答案】题中观点是正确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移入人的头脑”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
(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人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
①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②观念的东西也就是意识。这句话的意思是: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育旨。
④有了人脑不等于就有了意识。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先有各种各样的物质现象,然后在实践中人脑才能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它们,成为不同的意识现象。
(3)所以,“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这句话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正确的观点。
4. “英雄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历史观,“人民群众史观”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英雄史观就是把个别人物的意志和思想作为社会发展动力,而人民群众史观则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力一面解释社会发展的。
(2)英雄史观
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②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第一,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
第二,从社会历史根源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
第三,从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十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
(3)人民群众史观
①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②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所以,“英雄史观”本质上是唯心卞义历史观,“人民群众史观”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5. 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是真理”。
【答案】错误。
(1)它用真理的有用性取代了真理的客观性。有用即真理把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看成是否是真理,这就把真理主观化了,不顾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质属性。
(2)它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有用即真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认为真理可以因人而异,这就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
(3)它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界限。真理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效用,但有用的认识却不一定是真理。歪曲事实的谎言和诡辩,虽然对剥削阶级混淆视听、欺骗人民有用,但它却不是真理。可见,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即真理”,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二、材料题
6. 分析下列材料一并回答问题
材料1:荀子在其《天论》中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但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
材料2:(揠苗助长》篇出自《孟子章句·公孙丑上》原文为“宋人有闽其苗之不长而握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材料3:“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其文如下: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初。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直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叠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蠕妻有遗男,始龄,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蟹史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蠕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