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规范依从的内涵、特点及其作用。

【答案】(1)社会规范依从的内涵

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依从现象有从众与服从两种表现或类型。

①从众现象,指主体对十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从众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主体缺乏行为依据的必要信息,并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一般自信心较强的人,发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较小。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②服从现象,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服从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服从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权威的命令及现实的压力。

(2)社会规范依从的特点

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它是内化的初级阶段,是确立规范遵从态度的开始。依从性水平具有下列特点:

①依从的盲目性:依从行为的典型表现是从众与服从。虽然这两种行为的原因并不相同,但主体的行为依据均有很大的盲目性。在从众场合,主体之所以跟随他人行动,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对这种行为的依据缺乏足够的信J 息,不足以使自己坚持某种与众不同的行为。在服从场合,主体行为的主要依据在于权威的命令及情境的压力。主体以其依从行为作为获取安全需要的工具,并非出自对行为本身必要性的认识与体验。这对规范行为是一种盲从的表现,因而行为依据具有盲目性。由于从众与服从均有盲日性,所以依从行为又称盲从行为或盲从水平的遵从。

②依从的被动性:依从行为被动性的内在原因是行为依据的育目性。由于主体对某种行为的必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与相应的体验,这就失去了这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总之,行为的被动性是依从行为的外在表现,而行为依据的盲目性是依从行为的内在原因。所以,行为的被动性与行为依据的盲目性是相关的。

③依从的工具性:依从行为是为满足某种需要(如安全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行为。服从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对权威的命令及压力的屈从,以避免违背权威而可能带来的现实危险。因此,屈从本身是一种取得安全的工具和手段; 从众场合的主体虽然没有面临现实的威胁或压力,但由于主体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充分的可靠信息,如果坚持某种与众相悖的行动,这本身就潜藏着一种

危险。从众行为就成为趋安避危以及趋乐避苦的工具。

④依从的情境性:依从行为的外在因素或诱发因素在于一定情境所引起的实在压力(服从)或潜在压力(从众),其内在因素或驱动因素在于维持安全的需要。因此,依从行为具有情境性。依从行为的这种情境性表明,它缺乏稳固性、持久性,具有变异性与短暂性。

(3)社会规范依从的作用

①依从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依从作为社会规范接受或遵从态度确立中的一个阶段,在整个社会规范接受过程中处十初级接受水平。在这一阶段,由十主体对其行为的依据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与体验,仅仅认识与体验到这是维持某种安全需要的手段或工具,遵从态度机制是薄弱而不稳定的,相应的规范行为也是不巩固的。因此,社会规范的依从接受水平尚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一阶段仅仅是接受的开始,而不是接受的终结。如果在规范教育中满足于依从,使主体行为长期停留在依从水平是错误的。

②依从在个体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依从是接受、内化或遵从态度确立的开端,在社会规范学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此时,虽然主体对其行为的必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与深刻的体验,但通过依从行为,个体获得了社会规范的执行方式,确立起遵从态度结构中的执行成分。并且,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随着依从行为的反复实践,主体将不断从其行为结果的内、外反馈信息中,逐渐获得行为必要性的认识与体验,从而使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向深入发展,逐步确立起新的遵从态度结构。

2. 什么是教学设计? 其基本方法是什么? 教学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案】(1)教学设计的涵义

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安排与确定。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等)进行选择、安排与规划。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技术转化的关键。

①教学设计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在对有关教育教学、学生学习、能力与品德的本性以及学习规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也是衡量某种教学设计效能的尺度。

教学理论作为改进教学工作的原理或原则,只有通过周密而详细的设计,才能转化为方法或技术。

②教学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必须与学校实际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来,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正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的。因此,为了改进教学,除了认真研究教学理论外,同时也必须加强教学设计工作,使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技术。

(2)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科学的教学设计必须以系统论观点作为其指导思想,必须采用现代系统论所创导的系统方法。系统论力一法是应用系统原理,综合研究事物的性质及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在应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以下三个层次的分析。

①活动分析

由于作为教学目标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因而必须通过活动的分

析才能确定教学的目标系统。通过活动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系统时,应选择确定各学科领域的典型活动; 区分各典型活动的层次或水平; 确定目标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层次与序列。

②任务分析

目的与任务是指具有相属关系的两个层次的不同目标项目。卜层的目标项目称为“目的”,其下属的目标称为“任务”。目的与任务之间的关系是总目标与次目标的关系,是上层或上位目标与下层或下位目标的关系。任务分析目的是确定教学活动中的作业内容。通过任务分析以确定教学作业时,必须确切规定并明确表述教学任务所含的各种目标因素; 任务配置必要的教学作业,则教学任务不仅要有确切的规定,同时要有明确的表述; 注意区分不同的任务系列; 注意区分同一任务系列的不同要素。

③作业分析

教学系统中的作业是教师用以完成教学任务,借以构建学生能力与品德结构的手段,通常称为教材。在教学系统中教材即教与学的一系列作业。这种作业是用来实现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构建一定的能力与品德结构的手段。作业既是实现教学任务的手段,又是制定教学活动程序的依据。作业分析的目的就是加深对作业的认识,为制定教学活动程序提供依据。

(3)教学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系统包括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活动、教学成效的考核与评估,他们分别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①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中所要构建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它既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终点。为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占主导地位,其设计必须遵循教育方针制约性原则、活动分析原则、类化经验原则、系统性原则和明确化原则。

②教材是教学活动用以构建心理结构的工具或手段,是学习活动中的客体。各科教材的选编,不仅要全面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而且要切实体现学习规律以利于心理结构的构建。为了充分体现心理结构构建的规律,教材的设计必须一体化原则、网络化原则、程序化原则、最佳化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③教学活动是经验传递系统中教师对经验的传授与学生对经验的接受活动的总称。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的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为了加速心理结构的构建,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遵循教学空间决定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程序优化原则和方式方法多样性原则。

④教学成效的考核与评估是对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的检查与评定,通过考核与评估可以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它不仅有利于及时了解教学的成效,同时可以对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活动产生积极影响。为了使教学成效的考核与评估发挥应有作用,其设计必须遵循可靠性原则、适时性原则和促进性原则。

3.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有效组织教材的直观?

【答案】直观是学生在实物、模像和言语刺激物的作用下,通过各种感官及大脑的复杂反映活动,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实物的特征与联系的感性认识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