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306西医综合之生物化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酶的必需基团。

【答案】酶的必需基团是指与酶活性有关的基团。酶的分子中存在着许多功能基团,

例如

等,但并不是这些基团都与酶活性有关。

2. 协同运输。

【答案】协同运输是一类靠间接提供能量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物质跨膜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膜两侧离子浓度梯度。

3. 拼接体(spliceosome )。

【答案】拼接体是由mRNA 前体、各种拼接因子、5种snRNP 等在细胞核内按照一定次序组装起来的超分子复合物,是拼接反应发生的场所。

4. 调节酶。

【答案】调节酶是指位于一个或多个代谢途径内的一个关键部位的酶,它的活性根据代谢的需要被增加或降低。在多酶体系中某些酶因其本身活性受到严格的调节控制从而对代谢反应起调节作用。

5. zinc finger。

【答案】Zincfinger (锌指结构)最早发现于转录因子TF^IA,为5SrRNA 基因转录所必需,是反式作用因子DNA 结合结构域中的一种基序结构,含一至多个重复单位。每一锌指单位约有30个氨基酸残基,形成一个反向平行基和

螺旋上两个组氨酸残基与

中,两个

发夹,随后是一个

螺旋,由片层上两个半胱氨酸残

螺旋上的氨基酸

构成四面体配位结构。另一种类型是在其DNA 结合结构域

锌簇,每个锌离子与四个半胱氨酸残基构成四面体结构。其中,

残基参与识别不同的DNA 。

6. 翻译(translation )。

【答案】翻译是指以m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7. 辅酶和辅基。

【答案】辅酶是指与蛋白结合比较松弛的小分子有机物质,用透析的方法很容易将辅酶与酶

蛋白分开。辅基是指以共价键与酶蛋白相结合的辅助因子,用透析法不能去除。

8. 碱基互补规律。

【答案】碱基互补规律是碱基在配对过程中遵循的规律,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

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间进行。

二、问答题

9. 贮藏在2mol

和ATP 中的能量为活跃的化学能,通过Calvin 循环转化为稳定

的化学能,贮藏在碳水化合物中,计算通过Calvin 循环的能量转化率。

【答案】光合作用的总平衡反应式为:

即,同化

需18ATP ,

共需

葡萄糖氧化时

10.反应柠檬酸→顺乌头酸+别为-

代入公式

根据

代入顺乌头酸浓度,则得:

11.请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其生物学意义。

【答案】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由流动的脂双层和镶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组成生物膜骨架,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

能量转化率为2870/3189=90%。

到达平衡时,顺乌头酸和求反应的平衡常数

的标准生成自由能和平衡时柠檬酸的浓度。

【答案】柠檬酸→顺乌头酸+

或横跨整个脂双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

生物学意义: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质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质分子分布的不对称性,能够说明质膜的通透性以及各种膜结构的特殊性。

12.体内来自哪些代谢?如果缺乏

【答案】(1)①氧化阶段由糖-5磷酸,

期间产生2分子5分子己糖磷酸。

(2

)成和转化反应。

例如,

①脂肪酸、胆固醇及鞘氨醇等脂质的合成; ②Glu 及其他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

③还原性谷胱甘肽及相关的含疏基蛋白或酶的合成; ④与

单加氧酶系(辅酶是

)相关的生物转化及羟化反应等。

13.大多数转氨酶优先利用

主要是为生物合成反应提供必需的还原当量,缺乏时将影响多种生物分子的合

②非氧化阶段通过异构酶、转酮酶和转醛酶等催化的分子重排反应将6分子戊糖磷酸转化成

开始,

经由

主要影响哪些生化过程?

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连续脱氢脱羧核酮

主要来自磷酸戊糖途径,总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

酮戊二酸作为氨基受体的意义是什么?

氨基汇集到

酮戊

【答案】大多数转氨酶催化反应的这一性质能够保证把不同氨基酸上的

二酸上生成谷氨酸。谷氨酸或是在天冬氨酸转氨酶的作用下生成天冬氨酸,后者进入尿素循环,参与尿素的合成,或是通过谷氨酸脱氢酶催化脱去氨基,脱下的氨基也参与了尿素的合成。所以,转氨酶催化反应的这一性质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即解决了因转氨基作用产生的过量氨的去向问题。

14.简要说明

【答案】

引物具有提供

在复制开始时,需要一段的合成必需

的作用。

引物的生物学意义。

上才能够合成延伸

聚合酶III 催化,将第一个脱氧核苷

也就是说核苷酸必须要连接在引物形成后,由

酸按碱基互补原则加在

引物端而进入链的延伸阶段。

15.测定酶活力时为什么要测定反应的初速度? 并且常以测定产物的增加量为宜?

【答案】在一般的酶促反应体系中,底物往往是过量的,测定初速度时,底物减少量占总量的极少部分,不易准 确检测,而产物则是从无到有,只要测定方法灵敏,就可准确测定。因此一般以测定产物的增量来表示酶促反应 速度较为合适。测初速度的另一个原因是避免产物的反馈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