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答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中,使中国革命呈现出新面貌,主要体现在以下:

(1)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它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当时中国革命的前途焕然一新;

①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发展;

②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③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走上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后,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日标。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了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 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答案】(1)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表现:

①较快的发展速度

从“一五”时期(即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公}一划的时期)开始到1976年的20多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打基础的重要发展时期。尽管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仍然是比较快的。1952年到1978年,工农业生产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1.4。谷物和主要工业产品(如钢、煤、石油、电力、水泥、化肥、硫酸、化纤、棉布等)产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明显提前。在这期间,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②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

这一时期最大的建设成就,是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

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讯、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有了飞跃的发展。在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个时期同样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国防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出发,这一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2)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作用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也为中国同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创建了前提。

3.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答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上做了以下努力:

(1)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①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②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2)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丁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当时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卜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①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动暴动,是一种特征; 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②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①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5)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

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4.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主要是因为:

(1)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非常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必然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社会主要矛盾变得复杂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对,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且,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革命任务也必然发生变化。战前,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就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中国的主要社会性质、主要矛盾等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5.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答案】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和改良派开展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1)革命的必要性

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2)革命的正义性

对于改良派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3)革命的进步性

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