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样囊肿可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前者常见于() 4脑室。 脑实质内。 侧脑室前角。 侧脑室后角。 3脑室。
关于蛛网膜囊肿的表述错误的是() 本病可多发,单发者常见。 囊肿位于脑表面,与蛛网膜关系密切,但不侵入脑内。 症状与囊肿大小及生长部位有关。 囊肿在CT上与脑脊液密度一致,无强化。 首选手术治疗。
患儿男性,7月龄,易哭闹,舟状头畸形,查体矢状缝处可有触及轻微骨性隆起,无颅内压增高表现。
提示:患者行颅脑X线检查示矢状缝消失,代之以融合处骨密度增加,并有脑回压迹增多、鞍背变薄等颅内压增高征象,诊断为狭颅症。下一步治疗方案为() 手术切除矢状缝。 手术切除冠状缝。 手术切除人字缝。 全骨缝切除。 观察,待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时再手术。 药物治疗。
患者女性,23岁,因“慢性胸背部麻木不适10余年,加重2个月”就诊。3岁时曾患病毒性脑膜炎。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意识清,脑神经未见异常,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力5级,双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左侧胸2~腰1浅痛觉减退,右侧胸4~胸7浅痛觉减退,四肢触觉未见异常。颈椎MRI示颈4以下脊髓增粗,其内可见纵形条带状长T及长T均一信号影,未见异常强化。
最可能的诊断是() 脊髓室管膜瘤。 脊髓星形细胞瘤。 脊髓空洞症。 多发性硬化。 肌萎缩侧索硬化。
患者男性,67岁,腰腿痛、间歇性跛行4个月余。4个月前出现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仍可继续行走,再行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检查:四肢肌力正常,脊椎偏斜不明显,腰椎正常,直腿抬高试验正常。双侧跟腱反射减弱。
首选的治疗方案为() 卧床休息。 物理治疗。 避免腰椎受外力压迫。 镇痛消炎药物。 腰椎间盘摘除术。 椎管减压术。 椎管肿瘤切除术。
营养素的需要量定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