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经济学原理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LM 曲线有哪三个区域? 在这三个区域,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有什么不同? 这三个区域分别与什么样的经济状况相对应?
【答案】(1)LM 曲线的三个区域
LM 曲线上的三个区域分别指LM 曲线从左到右所经历的水平线、向右上方的倾斜线和垂直线三个阶段。LM 曲线这三个区域被分别称为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如图所示。
图 LM 曲线的三个区域
(2)三个区域中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在水平线阶段的LM 曲线上,货币的需求曲线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己达到“流动性陷阱”的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很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的风险极大,债券只会跌,不会涨,因此买债券很可能亏损,人们愿意长期持有货币,不肯去买债券,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人,从而使LM 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 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
在垂直阶段,LM 曲线斜率为无穷大,或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已毫无敏感性,从而货币需求曲线的斜率趋向于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呈垂直状态表示不论利率怎样的变动,货币的投机需
求均为零,从而LM 曲线也呈垂直状态(趋向十无穷大)。由十“古典学派”认为只有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货币需求的利率无弹性,因此垂直的LM 区域称为古典区域。
在古典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 曲线是中间区域,LM 曲线的斜率在古典区域为无穷大,在凯恩斯区域为零,在中间区域则为正值。因此,在中间区域,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介于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之间。
(3)三个区域相对应的经济状况
在凯恩斯区域,经济一般处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很大效果:在古典区域,经济一般处于繁荣时期,则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在中间区域,经济一般处于正常运行时期,则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效。
2. 考虑政府弥补赤字的途径,及其可能的经济后果,论述:
(1)什么是财政赤字? 政府为了弥补赤字,有几种举债途径?
(2)为什么发行公债往往带来通货膨胀?
(3)同样是为了政府开支融资,让国民上交税收或者购买国债,在国民看来是否相同? (4)为什么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增加税收和发行国债,经济效果相同?
(5)为什么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考虑到后代时,二者的经济效果可能不同?
【答案】(1)财政赤字是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的差额。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公债,政府支出主要可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
弥补赤字的途径有: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政府的举债途径包括以下两种:
①向中央银行借债,称为货币筹资;
②向国内公众(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和外国举债,称为债务筹资。 (2)公债往往带来通货膨胀的原因
①如果用发行公债来弥补则政赤字,而公债主要是由中央银行认购的,即采取货币筹资,则中央银行的证券投资增加,导致基础货币供给增加,由于货币乘数效应引起货币供给大量增加,若货币需求不变则会带来通货膨胀。
②如果向国内公众举债,不过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转移,并不立即直接引起通货膨胀,因为基础货币并没有增加。然而,当政府发行公债时往往会引起利率上升,中央银行如果想稳定利率,则必然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债券,从而增加货币供给。这样,预算赤字增加也会引起通胀。
(3)同样是为了政府开支融资,让国民卜交税收或者购买国债,在国民看来并不相同。其原因在于:
①增加税收一般是提高税率或者增加征收新的税种,从而提高政府财政收入,这是一种强制和无偿性的于段,直接导致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影响国民消费。
②发行债券是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由中央银行或者公众进行认购,到期时返本付息。一般政府债券的利息高于存款利息,这对于国民来讲是一种投资理财的方式,是一种获息保值的手段。
(4)认为增加税收和发行国债经济效果相同是基于李嘉图等价定理。
根据李嘉图的政府债务观点,消费者是理性的和向前看的; 消费者并不会遇到约束线的借贷制约; 消费者关心子孙后代。这样,用债务筹资的减税并不影响消费。家庭把额外的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减税所意味的未来更重的税收。这种私人储蓄的增加正好抵消公共储蓄的减少,国民储蓄保持不变。因此,减税对经济没有影响。同样的,增税对经济也没有影响。李嘉图等价指政府用债务筹资和税收筹资是等价的。
(5)支持传统政府债务观点的论据之一是消费者预期隐含的未来税收不会落在他们身上,而要落在子孙后代身上。例如,假定政府今天减税,发行30年期的债券为预算赤字筹款,然后在30年后增加税收以偿还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债务代表财富从下一代纳税人(他们面临税收增加)向当前一代纳税人(他们得到了减税)的转移。这种转移增加了当前一代人的一生资源,从而增加了其消费。从本质上说,以债务筹资的减税刺激了消费是因为它以下一代的损失为代价给了当前一代以机会来消费。
3. 1965年,美国经济在接近其潜在生产能力的状态下运行。约翰逊总统面临一个问题:他想在越南开战,但是他又不想让美国人知道一场战争要耗费多少钱,结果是他决定不提高税收,至少是不完全用提高税收来支{.战争的费用。另外,他不打算削减政府支出,不仅如此,他还提出向贫困开战的计划,该计划包括很多费用极高的新的社会方案。请使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框架对上述情况加以分析,并推测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答案】约翰逊总统实行的这些政策无疑使总需求增加,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最终使物价水平上升过快,产量增加较少。
图 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后果
如图所示,初期,AD 0、和AS 相交于代表接近充分就业的E 0点。E 0点的产量为Y 0,价格水平为p 0。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到AD 1的位置,这样,AD 从和AS 相交于E 1点。E 1点的产量为潜在产出水平Y f ,价格水平为P 1。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一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过热的状态。这时产量增加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价格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
可以看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价格和产量增加的比例并不相同。在E 0的右方,总需求曲线越向右移动,价格上升的幅度越大,产出增加的空间越来越小。当产出接近于潜在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