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学习质量互变规律原理有什么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1)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也称量变与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来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两种基本状态,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是质变的准各,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②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飞跃过程。如果没有质变,量变本身最终也会为旧质的框架所局限而陷于停滞。质变打破了限制量变的旧框架,这就巩固了量变的成果,使量变在新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同时,质变使量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在新质的结构内,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新的量变,使量变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广度和深度。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说明,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临界点超出了度,就导致质变,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质变又引起了新的量变,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无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

(2)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质、量作为规范事物存在的基本范畴,转化为方法论就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其统一。在学习、工作中,我们要运用质量互变规律,促进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的不断提高。

①注意量的积累;

②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③坚持适度的原则;

④坚持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

2.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答案】之所以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因为:

(1)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即提出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从认识发生的动力学角度讲,是实践给认识发生提供着根本的驱动力。

(2)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形成人的认识成为现实的可能。 ①从认识的客体来看,正因为有了实践这种人所特有的工具性的操作活动,才能够具体地暴露事物内部的各种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成为人的观念所把握的内容。

②从认识的主体来看,实践不但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式,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这是认识发生的关键。

(3)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

3. 从哲学的角度看,物质形态的同构性有哪些特点?

【答案】关于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结构的同构性,从哲学角度分析,大体说来有三大特点:

(1)任何结构都具有不均匀的共同特征,即有核心与非核心的构成。任何结构的形成都是对“嫡增加”所体现的均匀性的克服,就是说,事物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结合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必定小是绝对均匀的,有稀密简繁之别,较密集复杂处是其结构核部分,较稀散简单处则是其非结构核部分。原子有原子核,细胞有细胞核,银河系有银河核,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彗星有彗核,地球有地核,人脑则是人的核心部位,社会的构成中也有其内在的核。现代科学所揭示的信息与嫡的矛盾,正是结构非均匀性的内在矛盾,它是物质形态结构中的普遍矛盾。

(2)任何结构都具有旋转(周期、节奏)的共同特征。宏观世界的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微观世界的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都具有自旋和他旋或兼而有之的特征。

(3)任何结构的有序态的维持都具有某种“力”的共同特征。当然,这里所说的“力”,并非只是指物理学、化学中所讲的“力”,而是使诸要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力。当代科学证明,自然界存在着引力、磁力、强力、弱力四种相互作用力,前两种是存在于宏观世界中的强相互作用力,后两种是存在于微观世界中的弱相互作用力。生命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力更为复杂,但任何结构的有序态必定以各种要素之间的结构力作为存在的基础,这是物质形态不同层次的结构的同构性的又一体现。

4. 事物变化的多向性有哪些表现?

【答案】事物变化的多向性主要表现为三种方向的运动:

(1)单一水平的运动,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之间的变化;

(2)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从有序向无序、从较复杂向较简单的变化,如化合物和有机体的分解,生命体的死亡以及一切机械的、光的、电磁的、化学的和生命的运动向热运动形式的转化;

(3)上升的运动,即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由简单向复杂的运动。其中,上升性在多向运动中占主导地位。

5. 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答案】(1)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②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2)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当然,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

6. 怎样认识事物的肯定与否定?

【答案】(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力一面; 否定的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

a. 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在它们相互排斥的过程中,当肯定的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一旦否定的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达到对事物自身的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也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b. 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渗透的。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又包含肯定。世界上既没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纯粹的肯定,也没有不包含仟何肯定的纯粹的否定。肯定中总是渗透、包含着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而否定中又总是渗透、包含着肯定,在这个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如果肯定中不包含否定的因素,事物就会停滞不前; 反过来看,如果否定中不包含肯定,事物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

7.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具有两层含义:

a. 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互相依赖性。矛盾着的每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都同对立一方彼此互相依赖着。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为媒介,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任何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作为这样的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