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710(基础韩语+汉语)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明代在南方的众多地方声腔中,最主要的有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_______“四大声腔”。
【答案】昆山腔
【解析】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梆子腔、皮黄腔、昆腔和高腔。
2.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有孙绰和_______。
【答案】许询
【解析】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对此,《续晋阳秋》《宋书·谢灵运传论》和锺嵘《诗品》皆有一致的看法。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庾亮、桓温等; 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3. 据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记载,诸宫调相传为宋代熙丰元枯年间泽州_______首创。
【答案】孔三传
【解析】据宋王灼《碧鸡漫志》载,诸宫调相传为北宋熙丰元祷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
4. 中唐时期传奇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
【答案】李娃传
【解析】《李娃传》虚构了一个娼妓李娃与所爱士人荣阳公子历经磨难,终于圆满结合并获得很高荣耀的喜剧性结局,表现了作者对倡优女子的同情和品格的赞美,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5. 玉茗堂四梦是_______。
【答案】《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解析】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6. 传奇《宝剑记》的作者是_______。
【答案】李开先
【解析】传奇《宝剑记》的作者李开先是明代著名诗人、学者,曾在朝廷中任职,官至太常
寺少卿。该剧本取材于中国白话小说名著《水浒传》,但有所改动。
7.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评说《史记》:“史家之绝唱,_______。”
【答案】无韵之离骚
【解析】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
8. 明末“姑苏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选取四十篇作品编成话本小说选集《_______》。
【答案】今古奇观
【解析】明末,有署“姑苏抱瓮老人’夕者,见“与“二拍”共200种,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9. 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长于骄文,一时齐名,号称“_______”。
【答案】二十六体
【解析】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擅长骄体文,其中李、温、段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他们大力提倡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的四六文,重辞藻、典故、声韵、偶对,向唯美主义方向发展,并将骄文广泛应用到书信、公文、表奏等各种文体中,不少作品无异于文字游戏。
10.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禛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
【答案】神韵说
【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锺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二、简答题
11.《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 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
【答案】(1)《文心雕龙》的作者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刘勰是南梁杰出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原籍山东莒县,世居京口。曾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晚年出家,名慧地。著《文心雕龙》五十篇。
(2)《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艺理论的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①《文心雕龙》的体例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
a.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在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 在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
b. 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以“割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的《序志》,共50篇。
②《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
刘勰继承并发挥了儒家的文学思想,把原道、征圣、宗经作为理论核心,贯穿全书的始终。并从儒家经典的风格特色出发,提出关于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每一则又都指出了合乎经与不合乎经的两个方面,来作为他品评文章优劣的重要标准,从而给他的理论蒙上了一层经学色彩。
③《文心雕龙》的贡献与影响
《文心雕龙》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时文风的“浮诡”“讹滥”,纠正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a. 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他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他在《时序》篇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并在《时序》《通变》《才略》诸篇里,从上古至两晋结合历代政治风尚的变化和时代特点来探索文学盛衰的原因,品评作家作品。比如他说建安文学“梗概而多气”的风貌,是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而形成的; 东晋玄言诗泛滥,是由于当时“贵玄”的社会风尚所决定的,注意到了社会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决定影响。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了文学演变的继承关系,并由此出发,反对当时“竞今疏古”的不良倾向。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
b. 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在《风骨》篇里,他主张“风清骨峻”;
在《情采》篇里,他强调情文并茂。但在二者之间,他更强调“风”“情”的重要,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
c. 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他指出,在创作上,作家“神与物游”的重要性,强调了情与景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他还指出,不同风格是由于作家先天的才情、气质与后天的学识、习染存在着差异的结果。针对当时“近附而远疏”“驰鹜新作”的风气,他提出了继承文学传统的必要,论述了文学创作中“新”“故”的关系。此外,他对创作中诸如韵律、对偶、用典、比兴、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