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大学专业学位中心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谈谈宣传策略中的“乐队花车法”。

【答案】西方将广告、政治运动和公共关系都视为宣传的组成部分。为了增加宣传的有效性,达到预期的说服效果,一些传播技巧被广泛地运用到宣传活动中。乐队花车(bandwagon )即是其中的一种传播技巧,即宣传者营造出一种“加入我们,否则就是与大家作对,,的气氛,要求受众接受某种仿佛大家都接受的想法。

2. 简述舆论的社会功能。

【答案】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它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①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

现代社会的舆论制约可以表现为监督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程度,监督决策过程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范等,但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公众的共同利益。

②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

决策朝着维护公众利益方向努力,按此原则产生,但它是否最终维护公益,还要看决策的执行和执行后的结果。从维护公众共同利益出发,舆论对此也要施行有效的制约。

③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

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正当地、规范地行使权力,履行责任。

(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①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

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认同的共有的道德规范,自然是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所极力维护的对象。任何符合公德的行为就会受到舆论的赞扬,促使更多的社会成员更自觉地效仿。

②鼓舞公众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公众作为社会一员,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服务于其他社会成员,这使其职业和职业行为因而具备了和公共利益的相关性,也自然被纳入舆论监督和制约的范围内。

3. 简述舆论新格局中舆论的新特点。

【答案】舆论新格局中舆论的新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自发性

网民自发爆料,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真实意见,形成的舆情是民意真实的表达。

(2)突发性

网络事件爆发很突然,长则数天,短则几个小时,上传的事情就演变成网络事件。

(3)鲜明的指向性

据复旦大学相关课题组对2009-2011年195个网络舆情事件的统计,有45.6%的舆情事件指向政府或政府官员。

(4)诉求明确、直接

网上舆情的诉求,80%以上都是基于利益—公众维护自身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安全利益,都属于人民内音仔矛盾。

(5)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传播符号的娱乐化

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有近70%的事件都有戏剧化的情节。有53%以上的事件采用煽动性、娱乐性传播符号,主要做在标题上,尽可能吸引网民眼球,也便于口头传播。

(6)网上网下开始频繁互动,而且发生几率在上升

网上网下互动是指网民从网上群体性事件,即网络舆情事件延伸成社会群体性事件,诸如静坐、集会、游行,甚至诉诸暴力抗争。网络舆情回归了舆论的本义:社会舆论是用来监督政府、维护公众利益的。一旦在网上获得舆论支持,就会在网下采取行动。

4. 简述新闻事业的阶级性表现和意义。

【答案】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指报纸、广播、电视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且任何新闻事业都具有阶级性,但有强弱之分,有鲜明与不鲜明之分。

(1)新闻事业阶级性的表现(以报纸为例)

①选择事实

大千世界,每天发生的事实无穷多,报纸必须作选择。任何报纸都知道避害趋利。利与害,对政治报而言是以政治纲领和本政党、本阶级的利益为标准,有利的就多登,有害的就少登、不登。

②编写新闻

作者把自己的观点隐含在事实的叙述中,让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或直接在新闻中发表议论或在标题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同一个事实,不同阶级的报纸会作出不同的解释,显示不同的观点。

③安排版面

不同的报纸有不同的编排思想,但有一点急是共同的:稿件的主次、组合,总尽量突出有利于自己的新闻,把一些非登不可而又不利于自己的稿件放在次要的、不显眼的位置上。

④写作言论

通过各种评论、理论文章以及一些读者来信,或阐述自己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表明自己的立场,或宣传本党的政治纲领、理论原则,阶级性明显。

(2)新闻事业阶级性的意义

①教育新闻工作者站稳立场,在利用资产阶级新闻事业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②教育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不能对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寄予幻想,以为它们会捍卫全体人民的利益。

③指出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有不同表现,就能在区别的基础上建立政策策略。

5. 概念评析:凡是世界上新发生的、新发现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事实与现象,都是新闻。

【答案】这一定义不合理,具体分析如下:

(1)新闻不是“事实”、“现象”,新闻是“事实”或“现象”的信息。“事实,,或“现象”是包含着事物的质、能、信息三者的统一体,而被人传播的只是“事实,,或“现象”的信息。

(2)新闻只是“为受众所关注”的事实的信息,不一定“与人类的生存有关”。与人类生存有关只说明了新闻的“重要性,,,而没有包括“显著性”、“趣味性”、“接近性”等。

(3)根据陆定一先生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包括四个特征:陈述事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

可见,题中观点对新闻的这一定义并未把握住新闻的本质特征,因而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6. 辨析:根据西方学者对新闻媒介传播效果的研究,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

【答案】题中观点是新闻媒介传播效果研究中的“魔弹论”,又称作“靶子论,,、“皮下注射理论”。该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的许多提法是不合理的。具体分析如下:

(1)此观点属于西方早期新闻传播理论中的强效果论,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它的产生和流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些传播现象密切相关,也由此导致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2)按照“魔弹论,,的观点,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主动的,而受众则是被动的。传播者把“信息子弹”发射出去,受传者必被击中,应声倒下,传播效果直接而明显。而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表明,受众是复杂的、能动的、有自主性的行为主体,会出于自身需要对“信息子弹”进行选择和评价并决定是否接纳。现代政治传播研究也表明,受众对于宣传信息必须先入,入口,入脑,才能发挥作用。

总之,“魔弹论”的产生没有科学的根据,它过分夸大传播效果,忽略了影响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因素。另外,它完全否定了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能动性,片面地认为受众是消极的、被动的,可以被传播任意影响和改变的。所以,这种理论只是特定社会阶段的产物,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论。“魔弹论”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