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州大学人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 将以为楚国袄祥乎? ” .
【答案】将:还是,选择连词。
2.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答案】(1)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2)再:第二次。
3.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答案】为:介词。可译为“为了”。
4.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問楚有神充死己三幹歲矣。
【答案】顾:回头看。
5.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答案】时:伺,窥探。
6.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曹操《步出夏门行》其一)
【答案】竟:完,终结。
7.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病末及死,吾子勉之。 ..
【答案】(1)即:动词,走向。
(2)勉:努力。
8.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答案】(1)" “阙“掘”,挖掘。
(2)翻译:如果掘地至黄泉,挖一条隧道相见,谁说不是这样呢(谁说这样不行呢)?
9. 夫子式而听之 .
【答案】通“轼”,车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古时乘车,遇有应表敬意的事,乘者即俯身扶轼。在这里,孔子是表示对妇人哭墓的注意和关怀。
10.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答案】隐:心里难过,可怜。
二、名词解释
11.笺
【答案】笺是从汉人郑玄开始的古书注解的一种新形式。它主要是对前人文意或注解补充、订正。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前人所作的注演变到汉代,出现了阅读障碍,不能理解,所以就出现对注作简单注解的笺。如现今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12.王氏四種
【答案】“王氏四种”是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二人代表作的合称。分别是《经传释词》、《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它们是乾嘉学派最负盛名的著作,也是训诂学的经典著作。
13.直音
【答案】直音是指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即直音法。直音法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注音方法之一,如: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公四年注》)
14.疏
,【答案】疏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形式,又称“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
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
,分别为《周易正义》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
《春秋左传正义》。
15.小篆
【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16.隶变
【答案】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17.诗词曲语辞汇释
【答案】《诗词曲语辞汇释》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语辞的一本典籍。近人张相所著,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释单字、词语五三七项,附目六百有余。每条排列的次序,先诗后词再曲,引证相当丰富,对阅读诗词曲等作品很有参考价值。《诗词曲语辞汇释》一般是解释单词或词组的意义,有时还由意义的解释推及于词源(或语源)的探讨和语法的分析。被解释的单词或词组,都是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这部书能帮助读诗词曲的人了解这些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使用这部书时,可利用书末附载的笔画索引进行查阅。
18.入声韵
【答案】入声韵是指以塞音作韵尾的韵类,它是古代汉语中韵母的一大类。入声韵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中古入声韵中,屋沃烛、觉、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等韵以[-k]收尾; 质术栉物迄没纥、月曷末鎋黯屑薛等韵以[-t]收尾; 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等韵以[-p]收尾。入声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中己不复存在,但在汉语的一些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一些其他语言中则仍能找到入声的踪迹。
三、分析题
19.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或通假字,然后写出相应的今字或本字,并解释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
(1)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2)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七月》)
(3)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量吾以行。(《楚辞·哀郢》)
(4)被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战国策·楚策》)
(5)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6)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战国策·齐策》)
(7)辞日:“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8)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贾谊《过秦论》)
【答案】(1)“上”通“尚”,崇尚。
(2)壶:通“葫”,葫芦。
(3)鼌:通“朝”,早晨。
(4)抎:通“陨”,坠落。
(5)式:通“轼”,车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
(6)属:“嘱”古字,后写作“嘱”,告知,告诉。
(7)责:“债”古字,后写作“债”,债务,债款。
(8)罢:通“疲”,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