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州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新闻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6年广州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新闻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 2

2016年广州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新闻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 .. 13

2016年广州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新闻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 .. 24

2016年广州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新闻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 .. 33

2016年广州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新闻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 .. 44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五要素

【答案】新闻五要素是指构成新闻必需的材料。新闻五要素是构成完整新闻的基础。新闻五要素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五要素用英语来表示就是Who (谁)、What (什么)、When (时间)、Where (地点)、Why (原因),都以W 开头,所以,新闻五要素又简称为新闻的五个W 。后来又有学者提出新闻六要素(SW+1H)的说法,H 即结果如何(How )o

2. 群体传播

【答案】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其特点包括:①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 ②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群体意识越强,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越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③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④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开展健康传播的切入点。

3. 4P 理论

【答案】+4p; 理论由美国行销专家麦卡锡1960年提出,该理论构造了传统市场营销策略的基本框架,包括产品Cprodnot )、价格(prioe}、渠道(place )和促销(promotion )四个要素:产品—注重开发产品功能; 价格—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渠道—企业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注重培育经销商和建立销售网络,企业和消费者的联系通过分销商进行; 促销—企业注重销售行为的改变来刺激消费者,以短期行为促使消费增长。该理论的基本点就是制造商控制整个流程。

4. 新闻传媒的公共性

【答案】新闻传媒的公共性是指新闻媒介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传播,是社会的舆论公器,具有塑造公众舆论的作用。作为传播社会信息的公共机构,新闻媒介必须尽力反映公众的态度与立场,必须维护公众利益。

5. 总编辑负责制

【答案】总编辑负责制是我国新闻媒介内部领导机构的运行方式之一。总编辑是报社的法人代表,并和党委书记一起共同领导编委会,集体决定报社内一些重大事务。在总编辑下面,设若干副总编辑,分管各个部门。这一模式自建国以后,一直沿用下来。目前中国大多数报社还采用此种模式。

6. 潜意识广告

【答案】潜意识广告是指利用消费者的潜意识知觉进行广告刺激。这是由调研专家维卡瑞提出的广告理论。这个理论表示,有意识的实际上看见的只是眼睛呈现的一部分。维卡瑞在美国新泽西北部的一家电影院做他的实验,他让老板准备了一部特别的放映机,在放(((Picnic ))(野餐)电影时两部机器同时工作,在电影放映过程中,用很弱的强度在银幕上映出“喝可口可乐”或“请吃爆米花”字样,并每隔5秒钟以1/3000秒的速度插入。如此一来,有意识的眼睛虽然无法注意到叠印在电影情景上的这些广告信息,但无意识的眼睛却已经记忆中并“读到”了这些信息。这一实验论断在美国引起骚动,并受到了普遍谴责。现在看来,潜意识广告不会再有使用的机会,因为它与法律是相冲突的。但是,潜意识广告当时引起的风暴使得维卡瑞名声大震。潜意识广告理论甚至被应用于电影故事,描写的是政治家为了竟选成功,小择手段在电视节目中做手脚云云。

7. 互联网的界说及其特点

【答案】Internet (直译因特网),又称互联网,是指将若干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各,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播的计算机系统。1995年10月,美国联邦委员会一致通过一项决议,对互联网作出了这样的界定,Internet 是全球性信息系统:①在逻辑上由一个以国际互联协议(IP )及其延伸的协议为基础的全球唯一的地址空间连接起来; ②能够支持使用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或其他IP 兼容协议的通信; ③公开或不公开地提供利用通信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高层次服务。互联网的基本特点包括:高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个性化、丰富的信息资源。

8. 内容分析法

【答案】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般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分析过程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多种研究目标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类型有: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比较分析、意向分析。

9. 新闻的“共同兴趣”

【答案】新闻的“共同兴趣,,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实,而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

实。新闻的共同兴趣是建立在受众对当前变动事实的共同关心的基础上,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提倡共同兴趣会把阶级性丢掉。任何一种大众新闻传播工具,不管宗旨、目的是什么,它想要存在下去,就必须考虑受众的共同兴趣。

10.舆论导向

【答案】舆论导向又称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具体而言,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②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③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二、简答题

11.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答案】梁启超(1873年一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从小熟读经史,11岁中秀才,15岁进广州“海学堂”读书,17岁考中举人。1890年春赴京参加会试落榜,取道上海回广东时从坊问购得《赢环志略》,第一次接触近代报刊。回到广州后,拜康有为为师,除了向其学习今文经学外,还接触了西方“新学,,和报刊。1895年同康有为进京会试期间,参加“公车上书”,并积极参与组织学会和办报活动,《中外纪闻》是梁启超主编的第一个报刊。后应黄遵宪之邀南下筹办《时务报》,并主持笔政一年零三个月。

梁启超在办报活动中,逐渐加深了对报刊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报刊性质、职能与作用的看法。

(1)他认为报刊具有强烈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往往首先开办报刊,轰开局面,大造舆论,然后建立政治团体。梁启超认为:“度欲开会,非有报馆不可。”梁启超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认为“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2)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梁启超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在于“去塞求通,,。他说:“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反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3)他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以创办报刊作为政治活动的先导,希望“以二三报馆之权力以变易天下”,使“天下人士咸知变法”。此外,他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的作用也有深刻认识。梁启超认为“阅报愈多,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报馆者,政本之本,而教师之师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维新派报刊十分重视对新学术新知识的传播。

(4)重视报刊的舆论引导作用。维新派的报刊均为政治报刊。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梁启超是倡导维新变法的政论家,对报刊的认识集中体现为他看准了报刊在形成社会舆论、传播政治主张中所能起到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