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心理学导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答案】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又叫“大五模型”或者称为五因素模型(FFM ),是麦克雷和考斯塔综合“大五”结构和有关理论提出的一种人格结构模型。这五大因素分别是:外向性(Extraversion ):健谈、果断、有活力、热情、活跃等; 宜人性(Agreeableness ):友好、合作、真诚、愉快、利他、有感染力等; 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 )有责任心、有条理、坚忍不拔、公正、拘谨、克制等; 情绪稳定性(EmotionalStability ):冷静、忧郁、镇定、神经质、消极情绪、神经过敏等; 开放性(OpennesstoExperience ):富想象力、有洞察力、聪明、有修养、直率、创造性、思路开阔等。五因素模型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证实,这些证据主要包括:①基本因素的跨文化一致性; ②自我评定与观察者评定的一致性:③特质得分与动机、情感、人际行为等亦存在关联; ④遗传方面的影响。

2. 语义记忆

【答案】语义记忆是指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又称语词逻辑记忆。语义记忆是相对于情景记忆而言,是指事实或有关世界的知识,它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包括字词、概念、定理、公式、推理、思想观点、科学预测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严格的逻辑思维过程所形成,又与语词密不可分。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还具有一定的形式化的特点。其信息是以意义为参照的,不受特定的时间地点限制,也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因而容易存取,提取时也不需要作明显的努力。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记忆方式,与思维密切联系,可以获得较多的间接知识。激活扩散模型用语义联系取代了层次结构,是人化了的层次网络模型。

3. 语言理解

【答案】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理解语言一般分为互相联系的三个阶段:知觉阶段、解析阶段和应用阶段。知觉阶段是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语言刺激,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的加工。解析阶段是将语言材料中的单词转化为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这是语言理解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语言理解还表现在对言语刺激作出某种特定的反应,这是语言理解的应用阶段。正确的应用表明着理解,而错误的应用说明理解得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理解语言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造意义的过程。语言接受者在头脑中想象语言所描述的情境,通过期待、推理的活动去揭示语言的意义。理解语言依赖于人们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语言材料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4. 注意稳定性

【答案】注意稳定性是注意的品质之一,也叫持续性注意。它是指人能够将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这种作业要求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完成某项工作,并用工作绩效的变化做指标。这种品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5. 编码特定原则(encodingspecificityprinciple )

【答案】编码特定原则是指在学习时进行编码工作后(包括学习材料及学习时的内外在情境),如果检索时的内外在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相似,则情境可提供额外线索,记忆较容易提取,主要分两种情况:

(1)背景依赖:提取时,外在背景和编码的情境相同较易提取。

(2)状态倚赖:编码和提取时的生理或心理状态差异愈小,提取效果愈好,此时记忆将有部分依赖学习时的内在状态,称为状态依赖学习。

6. 精神分析

【答案】精神分析是精神分析学派提倡的用来治疗的一种方法。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精神分析是指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得到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7. 似动现象

【答案】似动现象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常见的似动现象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等。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静止不动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似动现象可能与知觉的交互作用有关。

8. 意识流

【答案】意识流是指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一种对心灵本质的阐释。认为意识不是割裂的片段和静止的状态,而是整体的经验和川流不息的历程。意识的主要特点有:意识是属于私人的,每一思想总属于特定个体所有; 意识是常变的。每一种意识状态仅出现一次,不能重返; 意识是连续的。意识是一个经常变化而永不中断的过程; 意识是有选择的,可能有效的刺激只有一小部分进入意识。意识流学说虽对实验心理学有负面的影响,但却对心理学中元素主义进行了批判,也成为了现代文学和艺术创作的一种技巧。

9. 表象

【答案】表象是基于知觉在头脑内形成的感性形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前者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后者指对知觉形象或记忆表象进行一定的

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表象具有直观性,但小如知觉映象鲜明、完整和稳定。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是从感知过渡到思维的中间环节。根据表象形成时其主导的感觉通道不同. 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等。在心理学发展的早期,主要是对表象的某些力一面进行定量评定,如测量人的表象的鲜明性、表象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等。在行为主义统治时期,表象的研究趋于停顿。现代认知心理学崛起后,表象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大部分研究着眼于信息的表征,如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谢泼德及其同事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科斯林关于心理扫描的研究等。

10.精细加工策略

【答案】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信息加工策略,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己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与复述策略相比,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更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学习者对材料加工得越细致、越深入,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就越牢固。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记忆的精细加工策略: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谐音字法、意义识记。另一类加深理解的精细加工策略:提要法、划线、记笔记等。

二、简答题

11.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并说明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1)定义

①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十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比如,人们看到一个苹果,知道它的颜色是红色,就属于感觉,而由对形状、颜色、气味等多种属性的知道它是一个苹果就属于知觉。

(2)二者的联系

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②对某个物体感觉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③对某个物体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3)二者的区别

①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②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③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比感觉要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