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中国史题库

问题:

[单选]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A . 表明英国政府在中国获得进驻公使的特权
B . 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 . 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近代化
D . 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和屈辱性

对近代某位历史人物,著名作家高阳有诗评曰:“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其评论的是()。 李鸿章。 曾国藩。 张之洞。 袁世凯。 马克思在1862年指出:“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著名的历史学家苏双碧指出:“洪秀全则在建都南京之后,仍然依赖拜上帝教,教权就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金田起义前,出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杨秀清代天父下凡,援救了革命,洪秀全只好加以承认。由于王权和神权并行,神权实际上又高于王权,而神权又落在大臣杨秀清手中,这就必然造成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而这两人的矛盾又必然要延伸到其他大臣之中。”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和苏双碧()。 洞察中国人的劣根性。 不了解中国情况。 认识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起义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 准确认识了中国革命的特点,深知农民阶级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曾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这才是保存中国固有文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于()。 戊戌变法时期。 义和团运动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同治年间,章京周家楣回奏总理衙门:“其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拟请定约时将中外命案定一公例,凡系交涉之案彼此照办,以得其平,于条约内载明遵守。”导致“中外办罪……不得其平”的原因是()。 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中国关税不能自主。 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实施。 列强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某竹枝词写道:“自开海禁五洲通,水陆舟车急似风。百货遍流全世界,商场发达正无穷。”词中所述现象的历史背景是()。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 清代实行贸易管制。 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设。 轮船招商局的设立。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英在外交文书上使用相同的形式,并非表明英国政府在中国获得进驻公使的特权,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内容看主要是规范中英两国在外交礼仪上的平等性.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近代化。外交礼仪上的平等性并不意味着外交权利的平等,B项错误;《南京条约》带给中国的不平等和屈辱,从本题材料不能总结出来。

相关题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