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大学教育学院615管理学原理(教育)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计划与决策
【答案】(1)计划是关于未来的蓝图,是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与安排。计划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计划管理工作:其二是指以规划、预算等为主体的具体的计划形式,它们是实施计划管理职能的书面文件。计划工作和计划形式是密切相关的,计划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就是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形成计划不仅是计划工作要完成的任务,也是计划执行的指南。
(2)决策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其构成要素有:决策者、决策目标、自然状态、备选方案、决策后果和决策准则。
(3)计划和决策的区别和联系:
①计划和决策是相互区别的,因为这两项工作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和方式的选择; 而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具体任务的安排。
②计划和决策又是互相联系的:a.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b. 在实际工作中,计划与决策是互相渗透的,有时候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2. 管理审计
【答案】管理审计是对企业所有管理工作及其绩效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和鉴定的一种方法,它比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范围还要广泛。管理审计虽然也可以组织内部的有关部门进行,但为了保证某些敏感领域得到客观的评价,企业通常聘请外部的专家来进行。管理审计利用公开记录的信息,从反映企业管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若干方面将企业与同行其他企业或其他行业的著名企业进行比较,以判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水平。
管理审计通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为指导企业在未来改进管理系统的结构、工作程序和结果提供了依据。但管理审计也存在不足,主要是过多地评价组织过去的努力和结果,而不注重预测和指导未来的工作,这一点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3. 程序化决策
【答案】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旱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每当它们出现时,不需要再重复处理它们。通常又将“程序化决策”称为“结构良好”的决策。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 例外问题则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4. 目标管理、MBO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答案】MBO 又称成果管理或标的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以泰罗的科学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目标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全体人员能够亲自参加制定目标,并且围绕工作目标进行充分的沟通,在工作中实施“自我控制”,努力完成各自的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是结合形势和市场的需求及企业自身的条件,分别制定出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总目标和各部门以至个人的工作目标,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完整的口标体系,从而把每个人的具体工作和企业的总目标紧密的结合起来。然后以目标作为授权和分配资源的依据,促使每个部门和职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控制”,独立自主的全面完成各自目标所规定的任务。目标管理包括四个要素:确定目标、参与决策、明确期限和绩效反馈。
5. 管理原理
【答案】管理原理是指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对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系统原理。要求管理者必须认清管理系统的集合性、结构性、目的性、全局性、层次性等基本特征。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人、物、信息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也就没有管理。
(2)人本原理。强调管理活动中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人,人是管理系统中最活跃、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要素,是其他所有构成要素的主宰。做好人的工作是管理的根本,所以要强调人本原理。
(3)责任原理。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适应的责任。
(4)效益原理。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利用最小的投入或消耗,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效益,为社会做出贡献。“效益”包括“效率”和“有用性”两方面:前者是“量”的概念,反映耗费与产出的数量比:后者属于“质”的概念,反映产出的实际意义。
二、简答题
6. 网络化的层级组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网络化的层级组织的三个相互对立统一的特点有:
(l )集权和分权的统一
①集权。管理中枢在战略方向选择以及不同工作单兀自主性劳动的范围与边界确定等问题卜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②分权。工作单元内的一线人员有权在企业战略参数的范围内自主地处理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2)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网络化的层级结构在组织整体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使各个工作单元能迅速调整,从而组织框架以及决定这个框架的经营领域是相对稳定的,而框架中的各个工作单元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则经常
进行适应性调整。
(3)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①层级组织既保存了统一指挥的管理中枢,又允许相互依存的各工作单元相当自主地运行;
②既通过统一的基本政策规范着整体企业的战略经营,同时又允许各工作单元的活动标准与原则有一定的差曰洁乡十;
③既确定了明礁的组织宗旨和使命,倡导主导的价值观念,又允许甚至鼓励异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存在。
7. 简述期望理论。
【答案】根据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发力量)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其中效价指一个人对某项工作及其结果(可实现的目标)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 期望值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工作可能性的估计,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概率的估计。因此,一个目标对其接受者如果要产生激发作用的话,那么对于接受者来说,这个目标必须是可接受的,可以完成的。对一个目标完成者来说,如果目标是超过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则该目标对其是没有激励作用的。
8. 内部审计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内部审计提供了检查现有控制程序和方法能否有效地保证达成既定目标和执行既定政策的手段。
(2)根据对现有控制系统有效性的检查,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提供有关改进公司政策、工作程序和方法的对策建议,以促使公司政策符合实际,下作程序更加合理,作业方法被正确掌握,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3)内部审计有助于推行分权化管理。
9. 简析人力资源的特征。
【答案】从宏观角度看,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从微观角度看,人力资源是企业等组织雇用的全部员工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被誉为“资源中的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能动性
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能动性资源。与其他被动性生产要素相比,人力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性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具有主导地位。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我强化、选择职业及劳动积极性等方面。
(2)再生性
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再生性可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得以实现。与物质资源相似,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人力资源的有形磨损是不可抗拒的,但人们可通过医疗和保健来延缓磨损进程; 人力资源的无形磨损可以积极预防甚至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