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系69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关系。
【答案】(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问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上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以下儿点内容:
①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
②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③在现有正常生产条件下,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存在区别,同种商品生产所需要的时间也会不同。
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是一个不断扩大规模的再生产过程。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这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给超过需求过大时,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 反之,如果需求超过供给过大时,劣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下移动。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生产条件的变化实现的,因此,决定价值的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两种含义的相互关系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价值决定的基础,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
②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所决定的则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 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由于社会总劳动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2. 货币与资本有什么区别? 货币是如何转化为资本的?
【答案】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资本是指能够在运动中自行增殖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自行增殖表现为获取剩余价值。它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在运动中使其自身的价值不断增殖,则构成了资本最一般的属性和特征。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①货币和资本是通过不同的流通方式表现出来的。货币是商品流通方式,即商品一货币一商品,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获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资本通过资本流通方式表现出来,即货币一商品一货币。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具有增殖性,而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资本是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的。
②货币和资本的流通内容和目的不同。货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目的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而资本流通的内容在于终点的货币大于初始投入的货币,目的是为了获得比预付货币价值更多的价值。
③货币和资本流通的限度不同。前者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其运动的终点便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进入消费,因而运动停止; 后者对于价值增殖这一目的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其运动是连续和周而复始的。
(2)货币转化为资本
①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力成为商品有着密切的联系,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②资本流通公式是:G (货币)一W (商品)-G' (更多货币)。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来源是什么,也就是要阐明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怎样转化为特殊资本的。
③在资本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小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④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 阶段的货币上。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 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 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
成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⑤拥有劳动力商品以后,资本家通过货币与劳动力的结合,从而生产出商品,资本家获得比初始预付货币价值更多的价值,这就形成了资本增殖。因此,正是由于拥有了劳动力这种商品,货币与其结合才转化成了资本。
3. 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答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是:
(1)产权不清。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在宪法中明确界定为归全体人民所有,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但具体由谁承担责任,在实际经济运行中是不具体、不确定的。由于在这个基本层次上的产权主体不确定、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因而,就不具备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那样的投资主体责任,不能形成有效的委托一一代理关系,从而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克服代理问题的激励一一约束机制。
(2)政企不分。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应是自主经营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缺乏基本的经营自主权。企业的基本权利分散地集中在与企业发生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级政府部门手中。企业运营的行政化体现在各个方面:
①要素供给的行政配给制。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由物资部门调拨; 企业的用工指标需由主管的劳动部门决定; 企业的资金由财政或行政性的银行拨付等。
②经营管理者的行政任命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是由企业自主选择,而是由主管部门直接任命,并且企业的管理者按行政级别享受待遇。
③企业产品的调拨制。企业的产品一般不直接面向市场,而是由物资部门统一调拨。
④企业利润的统收统支制。企业利润由财政部门统收统支。
(3)权、责、利不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不论是与政府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尤其是企业内部的相关利益者之间,不仅权、责、利应该分明,而且对于每一主体,权、责、利既要具有统一性,又要具有对称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具有竞争动力和约束力。而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在各个方面的主体之间不仅权、责、利的界区小明确,而且小统一、不对称。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或者有责有权而无利等情况。同时,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下吃企业的“大锅饭”。
(4)管理不科学。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利润动力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驱动下,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加强管理。而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和权责利不明,行政管理替代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缺乏进行制度创新和加强管理的动力,因而,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
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所以到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僵化,经营机制呆滞,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所以,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