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925之学前教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幼儿智育
【答案】幼儿智育是幼儿教师根据幼儿认识活动特点和认知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探索活动,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并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教育。其主要对应于幼儿园课程中的科学和语言教育领域,促进幼儿语言和认知的发展。幼儿智育应当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婴幼儿时期是智力急剧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其智力活动往往带有明显的行动性、直观形象性,这些特点贯穿于幼儿智力活动的各个方面。幼儿智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2. 客观性原则
【答案】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探索,人的心理现象是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在检验参与者的观点时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不能凭主观臆测的轻易得出结论,一定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首先应客观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幼儿。幼儿教师对幼儿作品,包括整个审美教育过程的评价,应实事求是、公正合理,以正面引导为主。
二、简答题
3. 简述幼儿园与社区合作应注意的事项。
【答案】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是社会发展和幼儿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幼儿园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为更好地发挥两者合作的优势,在合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幼儿园与社区结合并不是要求幼儿园一定要在本职工作之外去搞子}么大型活动,参与社区的活动也并不一定是增加教师与幼儿负担的额外工作,幼儿园完全能将与社区结合的活动纳入到自己的教育内容中去,二者应当、也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2)与社区结合的活动一旦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之中,将大大扩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3)与社区结合的活动不仅仅对幼儿德育、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有重大意义,在幼儿智力、科学素质、分析和解诀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上也有独特的作用。
(4)是否能开展与社区结合的活动,社区环境条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敏锐地抓住问题,发现有教育价值的事情或现象,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同时,与社区结合可以贯穿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
幼儿园与社区的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结合还缺乏经验。所以在结合过程中,幼儿园要注意以上几点,使两者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合作的效度。
4. 简述幼儿教育的意义。
【答案】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幼儿教育根据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着眼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有计划地为幼儿创设一个让其身心愉快的环境,在培育幼儿良好性格的同时,合理地安排营养保健和一日生活,科学地组织体育锻炼,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帮助幼儿增强体质,健康地成长,为将来成为体魄健壮的社会成员打下基础。
(2)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幼儿阶段开发大脑的潜力,充分发展智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少研究证明,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在这时期施以适宜的教育,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推迟教育的话,效果将大打折扣。
(3)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人的个性、性格、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幼儿期如果受到良好教育,就能形成许多好习惯。
(4)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幼儿天性爱美。由于幼儿思维、情感的特点,他们喜欢用形象、声音、色彩、身体动作等来思考和表达。幼儿教育以美熏陶、感染幼儿,满足其爱美的天性,萌发其美感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发展他们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总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对幼几个人、社会、国家民族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5. 简述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答案】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
(1)爱心。教师热爱和关心儿童的程度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极大。爱心是教育幼儿的前提。爱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使幼儿感受到幼儿园像家庭一样温暖,从而愉快地参加活动和接受教育。
(2)观察力。每位教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眼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幼儿最殷切的需要。一个不会观察的教师绝对是不称职的。由于幼儿语言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通过每天实实在在的与幼儿接触,仔细地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的宝贵资料,为教育提供基础。
(3)沟通能力。教师与幼儿的沟通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在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中,教师是一个主动者,在这个主动的交往过程中,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是需要技巧的,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孩子虽然小,但并非什么也不懂,是一张白纸,因而有必要与孩子沟通。与孩子良好的沟通不仅有助于了解孩子,融洽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能使孩子了解幼儿教师。
(4)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
展的教育,提高素质,培养各种兴趣等。因此,幼儿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具体说来,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制定教育计划和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的能力以及指导与评价的能力。
(5)科研能力。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热潮的掀起,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己经不仅仅限于带好班,上好课,而是向着全面素质的提高而扩展。在这一形势下,幼儿教师需要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课题,开展科研并以科研促教学。
(6)写作能力。幼儿教师的文字工作包括教养日记、工作汇报和论文写作等。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多积累材料、多练笔,也是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
(7)自学能力。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终生学习成为适应这个社会的重要信条。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素质,以跟上时代的变化。
(8)意外事故的急救和处理能力。由于幼儿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的事件。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卫生常识和急救能力,以便更好地担负起幼儿教师的重任。
三、论述题
6. 分析论述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怎样的儿童观?
【答案】(1)儿童观和幼儿教育观的涵义:
①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等。
②幼儿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幼儿、要把幼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
(2)正确的儿童观的基本内容
①儿童权利观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a. 幼儿是人,与成人一样,享有与成人同等的生存、发展、生活和受教育等权利,享有独立的、与成人一样应受到尊重的人格和尊严。
b. 幼儿作为人的尊严、人格和基本权利与成人一样,是神圣的、受法律保护的、不可剥夺的。c. 幼儿作为人的人格尊严,与成人是平等的,应该受到成人的尊重。
d. 幼儿又是弱小的个体,难以自我保护,其基本权利极易受到忽视和剥夺,尊严和人格极易遭到侵犯。因此,他们需要成人的保护,得到成人的保护也是他们应有的权利。
②儿童特质观
幼儿期是成人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a. 幼儿与成人一样有平等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
b. 幼儿与成人有着重要的区别:幼儿是发展着的人,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他们有着与成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与认知结构,有自己独特的基本活动形式:他们按照自身特有的方式进行探索、感知、思维、想象和与人交往等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