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评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答案】赫尔巴特把兴趣活动划分为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四个阶段,并根据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两种思维状态即专心与审思,提出了他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对其理论的简评如下:
(1)赫尔巴特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要经历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①明了(或清晰)。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 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 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②联合(或联想)。由于新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 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前的期待阶段;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③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有序的,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 兴趣活动正处于要求阶段; 这时,需要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④方法。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2)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依据心理学的观点,反映了人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本质认识的发展,为建立明确而规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教育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直接影响并推动了当时及之后世界教育实践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
(3)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过于强调从教师的角度推进教学进程,难以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表现出机械论倾向。
2. 简述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答案】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课题的价值;
(2)相关文献综述(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状况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论证(内容框架的科学性):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合理性);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3. 简述教育性教学原则。
【答案】教育性教学原则是由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
(1)其主要观点有:
①知识与道德有内在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先有知识,先受一般教育:
②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的目的与整个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保持一致,即养成德行。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设立一个近的目标,即“多方面的兴趣”。
(2)评价
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往往把教学和德育分开,规定各自不同的任务。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阐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使德育获得坚实基础。但是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道德教育,认为二者等同,具有机械论倾向。
4. 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答案】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道德教育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
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最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②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 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④教育即学会关心。
(3)体谅模式的特色
体谅模式真正的特色与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且为教师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如《中学德育》、《学会关心》等。这类指南详细阐述了《生命线丛书》各部分各单元的教育目的和意图,还提出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方法、策略和程序方面的建议,使体谅模式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更可贵的是,指南向教师全面展示了《生命线丛书》的编纂思想和方法,使得教师有可能根据它的思路开发出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教材。
(2)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①麦克费尔对十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
②麦克费尔关于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学试图揭示社会反应的年龄特征。但是,他的分类只建
立在对12~18岁的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基础上,缺乏对12岁以前儿童的实证研究,因此,麦克费尔
对自己概括出来的11种典型的社会反应都未作严格的界定,显得不清晰,他的分类因而难以把握。
③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假设,暗示《生命线丛书》只适用于中学德育,这套教材本来也是为中学设计的。但实践证明,这套教材也十分适合于小学德育。这一方面表明《生命线丛书》生命力强,适用范围广,另一方面表明麦克费尔的理论假设不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己经开始了。
(4)体谅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①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
②这套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一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
③这套教材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社会戏剧、文字创作、图画创作、小组或班组讨论等。
5. 简述结构主义教育思潮。
【答案】(1)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
结构主义教育是一种在现代欧美广泛流行、影响很大的教育理论。它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20世纪60年代起,布鲁纳把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应用到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2)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
①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教育和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依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
②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知识是人们赋予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结构而构造起来的模式。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归成一系列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结构。教授任何一门学科,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该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
③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结构主义教育家从教育可以促进智慧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儿童完成“学习准备”的状态并不是随生理年龄的增长而主要是随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而进展的,因此,教育不应消极地静待儿童自然成熟的到来才开始教其学习,而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使儿童尽可能早地开始学习某些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了让儿童早期开始学习,需要把知识改造成为一种与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思想方式相适合的形式,并通过儿童自己能触摸到的具体材料来学习;
④提倡“发现法”,主张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3)对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评价
①优点。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把认知发展与教育统一起来,为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研究互相协作提供了一个范例,对现代西方课程论的影响很大。由于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力图从课程和教材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