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812新闻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5W 模式”

【答案】 “5W 模式”是指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48年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拉斯韦尔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并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的“5W 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 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what (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whom (向谁说)和Withwhateffect (有什么效果)。

2. 社交网络

【答案】社交网络也称关系网络。社会学中,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间关系的集合,换言之,一个社会网络是多个节点(社会行动者)和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关系)组成的集合。通俗地讲,个体的社会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与他有各种交往、互动关系的其他个体和他自身构成的一个集合。社会网络影响人们在互联网上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社会交往的质量,微博发生作用的机制,即嵌套性,就是基于节点(个人)的社会网络的链接。

3. 新闻与宣传

【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新闻与宣传又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和宣传两种传播行为是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的,新闻和宣传存在以下共同点与联系:新闻事业脱胎十宣传活动; 新闻与宣传同属于大众传播; 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4. 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

【答案】双重偶然性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由德国社会传播家鲁曼提出。双重偶然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5. 跨文化传播

【答案】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观念和表征体系的人们所进行的相互交流。这种差异对传播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其三个要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始于第_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 霍尔。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首创了“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跨文化传播)一词,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6. 容器人

【答案】“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提出的概念,他用这一形象说法描述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二、简答题

7. 简述宣传与传播的异同。

【答案】(1)宣传与传播的含义

①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②传播是人类对现实进行的象征性表述,以及这种表述得以成为可能的物质手段和制度条件,它直接表现为信息的社会流动和信息系统的运行。宣传与传播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2)宣传与传播的相同点

宣传本质上是一个传播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宣传的主要元素与传播一样,包括传者、媒介、信息、受众和效果。

(3)宣传与传播的不同点

传播是一个一般的范畴,‘已概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信息传递活动,包括新闻、娱乐、广告、书刊评论、公关、宣传、演讲等。而宣传则是一个特殊的范畴,它特指那些借助于各种手段来对受众施加一定影响的有目的的一种传播形态,‘般强调其政治含义。

8. 简述20世纪90年代后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进展。

【答案】20世纪90年代后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进展,表现在:对结构和文化条件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理论思考,更加重视人际传播的作用,原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研究相对分离的状态正被日益打破。这具体地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

(1)全面考察效果发生过程中诸因素。

从研究的自变量来看,主要因素是:接触媒介之前的个人的基本情况(人口学变量、受众观念)、接触媒介的情况(内容、时间、媒介的类型)、接触媒介的情境(受众所处的环境、社会结构/组织环境)。从研究的因变量来看,主要有认知、态度和行为因素。这表明,媒介效果研究己经从原来的典型的S-R 模式向。-S-O-R 模式转变,全面考察效果发生过程中的诸要素。

(2)对自变量的考察侧重对媒介内容与使用的细化。

这方面效果研究的拓展表现为两个主要方面:

①如何看待一般性扩散与特定内容之间的不同影响;

②不同的内容特征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方面的研究关心媒介内容中的哪些变量在受众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反应中发挥了作用。

(3)对因变量态度、行为和认知三者的考察较为均衡,侧重对认知的考察。

“有限效果论”概括“媒介的效果反映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什么样的受众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一经典结论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悲观地宣布媒介效果研究存在的不必要性和死亡。当下的媒介效果研究则在认同“有限效果论”的结论的同时,积极、乐观地去深入挖掘制约媒介效果有限的前置变量、中介变量等因素。

9. 社会大众对职业记者角色的期望与描绘反映和说明了什么?

【答案】(1)社会大众对职业记者的角色提出了许多期望、进行了许多描绘:有的宣称记者己成为僧侣、贵族、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 有的界定记者为社会的“第三种力量”; 有的描绘记者为人类的“无冕之王”; 有的说记者是一批忙碌的“社会活动家”; 有的期望记者成为“受众的代言人”; 有的希望记者成为腐朽势力的“掘墓人”和“揭露者”等。

(2)这些描绘和期望,虽然带有深深的时代、阶级的烙印和非理性化的色彩,但都不同程度地触及到新闻传播者的职业本质和社会对记者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反映了记者的角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要扮演的也不只是一种角色,而是好几种角色或一丛角色。

10.简述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答案】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个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传播的客观规律。综合许多传播学者的见解,把握这个定义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