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西大学教育学院615教育管理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益相关者

【答案】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 ),又称利益枚关者,是指那些与特定组织有一定利益关系的有关者,其利益得失与组织的存在相关。换言之,利益相关者是在一定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政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这一概念最早由伊戈尔. 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自弗瑞曼《战略管理一一利益相关者方式》出版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术语得到广泛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己经成为分析企业组织行为的一个既定理论框架,应用于公司治理、企业伦理、战略管理等方面。

2. 组织精神

【答案】组织精神是指组织经过共同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组织精神是现代意识与组织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以)一歌、)一训、j 一规、)一徽等形式表现出来,是组织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发展规划的综合体现,是构成组织文化的基石。

组织精神是指导组织运作的哲学思想和主导意识,通过领导者的引导、宣传、教育、示范以及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风貌,是凝聚组织成员的精神动力。

3. 职务轮换

【答案】职务轮换是指通过横向的变换,使员工从一个职位调到另一职位以扩展其工作经验的培训方法。一方面,职务轮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专业分工过细带来的弊端,使员工有机会承担多种工作任务,学会多种工作技能; 另一方面,职务轮换可以使员工全面了解整个组织的不同工作情况,培养更广阔的工作视角,为员工今后的发展和升迁打下基础,从而有利于培养全面的高级管理人才。

4. 无边界组织

【答案】无边界组织是指其横向的、纵向的或外部的边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这样一种组织设计。边界有两种类型:内部边界和外部边界。内部边界包括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横向边界由工作专门化和部门化形成,而纵向边界则是将员工划归为不同的组织层级。外部边界是将组织与其顾客、供应商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分离开来的隔墙。管理者可以运用虚拟或网络的结构设计削弱甚至消除这些边界。无边界组织是相对于有边界组织而言的。有边界组织要保留边界,完全是为了保证组织的稳定与秩序。但无边界组织也需要稳定和呈现度,所以它绝不是要完全否定企业组织必有的控制手段,包括工作分析、岗位定级、职责权力等等的设定,只是不能把它们僵死化。

5. 效益原理

【答案】效益原理就是在管理中讲求实效,使管理制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利用最小的投入或消耗,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效益,对社会做出贡献。“效益”包括“效率”和“有用性”两方面,前者是“量”的概念,反映耗费与产出的数量比; 后者属于“质”的概念,反映产出的实际意义。

二、简答题

6. 组织中可能存在哪些技术创新的源泉?

【答案】组织中可能存在以下技术创新的源泉:

(1)意外的成功或失败

①意外的成功

意外的成功通常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非常丰富的机会,这些机会的利用要求企业投入的代价以及承担的风险都相对较小。

②意外的失败

不论企业在某产品或市场开发的设计、论证以及执行上是如何地精心和努力,最终仍然失败了,那么这种失败必然隐含了某种变化,实际上向企业预示了某种机会的存在。

(2)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①宏观或行业经济景气状况与企业经营绩效的不协调

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很好,对行业产品的需求逐渐上升,同行业中的其他经济单位也在不断成长,相反,本企业的销售额却不能向前,市场份额因此而不断萎缩。分析问题之所在,便为技术的创新提供一种思路和机会。

②假设和实际的不协调

任何企业都是根据一定的假设来计划和组织其活动的,假设如果不能被实际所证实,那么企业战略投资或日常经营就可能是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努力。及时发现假设与现实的不符,企业就可以及时地改变或调整努力的方向。

③对消费者价值观的判断与消费者的实际价值观小一致

根据错误的假设组织生产,企业的产品始终不可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相反,如果在整个行业的假设与实际不符时,企业较早地发现了这种不符,则可能给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大量的机会。

(3)过程改进的需要

过程改进的需要与企业内部工作〔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有关。由这种需要引发的创新是对现己存在的过程(特别是工艺过程)进行改善,把原有的某个薄弱环节去掉,代之以利用新知识、新技术重新设计的新工艺、新方法,以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降低成本。过程的改进既可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逻辑结果,也可能是推动和促进科技发展的原动力。

(4)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行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一旦出现了变化,企业必须迅速对之做出反应,在生产、营销以及管理

等诸方面组织创新和调整,否则就有可能影响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甚至带来经营上的灾难,引发企业的生存危机。相反,如果企业及时应变,则这种结构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将是众多的创新机会。

(5)人口结构的变化

作为企业经营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资源,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决定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 作为企HIV 产品的最终用户,人口的数量及其构成确定了市场的结构及其规模。有鉴于此,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可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契机。

(6)观念的改变

对事物的认知和观念决定着消费者的消费态度; 消费态度决定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决定一种具体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因此,消费者观念上的改变影响着不同产品的市场销路,为企业提供着不同的创新机会。

(7)新知识的产生

一种新知识的出现,将为企业创新提供异常丰富的机会。与其他类型的创新相比,知识性创新具有最为漫长的前置期。此外,知识性创新不是以某一单一因素为基础,而是以好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的组合为条件。

7. 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哪些程序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呢?

【答案】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其含义包括: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既可以是单个的管理者,也可以是多个管理者组成的集体或小组); 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和利用机会,即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为了利用机会。

在管理过程中,通过以下程序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正确理解决策制定的每个阶段。决策制定过程的步骤,它包括8个基本步骤。整个过程开始于识别决策问题和确定决策标准,以及为每个决策标准分配权重,然后进入到开发、分析和选择备择方案,这些方案要能够解决你的问题。接下来是实施备择方案,以及最终评估决策的结果。对于每个阶段都应该与实际相结合,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并且使每个阶段之间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

(2)区别利用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指管理者在处理常规问题时用到的模仿先例的决策。而非程序化决策是具有惟一性的和不可重复性的决策。当管理者面临结构不良或者独特的问题时,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它要求采用非程序化决策方法现裁现做,根据问题定制解决方案。实世界中,很少有哪个管理决策是完全程序化的或完全非程序化的,这是两种极端情况,绝大多数决策是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作为领导者应该正确分析每次问题出现的原因和采取最合适的解决方法,使之得到合理地解决,最终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3)遵循有界理性的决策标准。尽管完美理性存在着局限性,管理者仍然被期望在制定决策时遵循理性的过程。管理者知道一个“好”的决策者应该做哪些事情,包括识别问题、考虑备择方案、收集信息以及果断地但又是谨慎地采取行动。因此管理者被要求具备正确的决策行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