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59中西文艺理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59中西文艺理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59中西文艺理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6 2018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59中西文艺理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10 2018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59中西文艺理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14 2018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859中西文艺理论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18

一、名词解释

1. 发愤著书

【答案】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提出的文艺观点。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发愤著书”对后来的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都有很大的影响。

2. 诗缘情而绮靡

【答案】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3. 妙有

【答案】妙有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道家与佛家对于“妙有”有不同的解释。道家指的是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佛教指的是非有之有,与非空真空的“真空”相对。这种思想起源于《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空也不是完空。关于“妙有”的解释一直处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中。

4. 《人间词话》

【答案】《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二、简答题

5. 简述现实丑与艺术丑的关系。

【答案】现实丑与艺术丑的关系表现为:

(1)现实丑与艺术丑的联系

①艺术丑是对现实丑的描写

艺术丑是艺术美的重要类型,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艺术丑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中的反映。这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对现实丑的肯定,另一类是对现实丑的否定。其中,对丑的肯定经历了由肯定其威力巨大到肯定其个性伟大的转变;对丑的否定则经历了由否定其外在形象的丑,到否定其内在的恶,再到否定其本质的假的转变。

②现实丑是艺术审美批判的基础

由于发展变化是事物的基本特征,所以美与丑也可以互相转化。自然丑、生活丑经艺术的再创造可以转化为艺术美,给人以愉悦之感。当它转化为艺术之后它的背后就隐藏着艺术家对美的歌颂与揭示。艺术丑包含着艺术家正确的审美批判。抑恶扬善是艺术美的道德准则,揭示生活中的丑恶,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塑造艺术丑。

(2)现实丑和艺术丑的区别

①现实中的丑只有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赋予其一定的含义,才能称为艺术丑。

②艺术中的丑可以使美个性化,可以使善回归;现实丑虽然对人的感官刺激是负面的,但对人的意义却并不是仅限于负面影响。自然界的丑更能刺激人类的感官系统,激发人类的求知欲、好奇心与陌生感,丰富人的内心精神世界。社会生活中的丑则更具独特性、深刻性,也更富人文价值。

③当现实丑通过艺术加工成为艺术丑的时候,它就典型化了。这种艺术典型,并不是对丑的讴歌或赞颂,而是对它的无情嘲弄与否定。这种否定可以使人们追求美的愿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产生美感。

三、论述题

6.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的艺术成就高于其他通俗小说,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作品内容进行说明。

【答案】(1)不同意。

(2)《水讲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它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

①善于将人物置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画性格

全书虽然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社会环境的介绍,但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描绘,一幅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受压迫人民“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愿望,则是组成这幅历史图景的经纬。书中的人

物性格,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林冲、鲁达、杨志虽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由于身分、经历和遭遇的不同,因而走上梁山的道路也很不一样,作者正是这样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的。

②将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以其行动、语言来显示性格特征

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中这样描写:“楼上石秀只就一声和里,掣出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石秀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只此寥寥数笔,通过对石秀几个异常敏捷动作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内心的复杂活动,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虽无静止的心理描写,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中类似这样的精彩的描写是很多的,如当林冲抓住高衙内提拳要打而又未敢下落时的微妙心理,如宋江吟反诗时流露出的那种壮志未酬,满腔郁闷的心情,都是通过行动、语言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

③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

这种对比方法,不仅表现在一些主要人物身上. 就是在一些次要人物身上,也运用得很成功。在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事件中,何九叔与郓哥恰恰形成了鲜明对照. 对西门庆的胡作非为,何九叔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在躲不开时,又处处给自己留下退步,这些正表现了他的世故、机变而又怯懦的性格。与何九叔相反,郓哥却处处采取了好管闲事的主动态度,这正是他年轻好胜、幼稚天真而又多少带有打抱不平的个性的表现。小说在对比中塑造人物时,还善于抓住性格相似的一组人物,比较出性格的不同来。这种同中见异的方法,最成功的运用是表现在鲁达和李逵的性格描写中。同样写两人性格粗中有细,但比较起来,却有明显不同。李逵在第一次见宋江时怕被嫌而迟迟不肯下拜;在下井救柴进的紧张时刻,却突然担心别人会不拉他上来,这些都是他的细心之处。但这种“细”不免带上几分幼稚,这正是李逵天真、老实的自然表现。而鲁达的“细”,却表现在生死斗争的紧要关头:例如打死镇关西后的机智逃脱,暗地护送林冲途中眼光的锐利和行动的稳健等等。这种“细”正是他浪迹江湖在和统治阶级长期周旋中所取得的斗争经验的表现。

④人物塑造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书中的英雄人物,小' 仅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而且又是被高度理想化了的。作者从人民的理想出发,把他们的反抗性格和道德情操,提到很高的境界,并把自己强烈的爱憎感情熔铸在人物身上,使他们具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浪漫主义的特征也表现在对人物本质特征或英雄行为的渲染和夸张上。如吴用的机智过人,李逵的赤胆忠心,以及对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扬柳等夸张描写。因此说小说在人物塑造上非但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使《水浒传》成为我国小说史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运用得较好的作品。

(3)《水浒传》的不足之处

《水浒传》虽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超高的艺术成就,但与其他通俗小说相比也存在一些不足。《水浒传》全书艺术成就是不平衡的,作者对水浒英雄在上山之前的经历和事件描写得颇